如果按照最初计划进行,确实没什么难度可言。
可惜,那已经不可能了!
一周之后就要发动地面战争。
到时,有多少兵力?
帝国陆军的2个装甲师,2个陆战队的加强装甲营,1个高巨陆军装甲旅,最多还加上沙乌地等国的几个师旅。
当然,在前方冲锋陷阵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2个师、1个旅与2个营。
这些部队的总兵力,最多就5万。
对面,那可是百万大军!
虽然伊拉克陆军的常备兵力只有20多万,即便算上共和国卫队,也只有40万,但是伊拉克已经完成战争动员,大约60万预备役部队都已经组建成军,还动员了跟预备役相当规模的民兵。
即便不算民兵,伊拉克陆军也有22个师与18个独立旅,总兵力在80万左右。
当然,伊拉克军队不会把兵力全都集中部署在南面,肯定得留下足够的兵力守卫首都巴格达,以及北面的石油重镇基尔库克。
在理论上,伊拉克陆军最多能把一半的兵力部署在南面。
这意味着要面对40万大军,而且肯定是伊拉克陆军的精锐部队。
更加要命的是,联合部队的优势,也就是空中力量,被抽走了很大一部分,空中支援的力度肯定大不如前。
前面就已提到,海军已经调走2支航母战斗群。
哪怕几天后会增派1支过来,也只是聊胜于无。
道理也很简单,增派过来的航母战斗群就只能部署在穆阿海,无法进驻波沙湾,舰载机的出击半径超过了800千米,作战效率肯定是非常低下,而且在穆阿海的北部海域,最多也就只能部署2支航母战斗群。同时部署3支航母战斗群,会因为过于拥挤,舰队无法展开导致战斗力受限。
要说的话,这也是首先得解决的问题。
丁镇南做的第一个安排,就是联系海军司令部,询问能不能让舰载航空兵上岸,也就是部署在陆地机场上。
当然,要部署的不止是增派的航母战斗群搭载的舰载航空兵联队。
帝国海军拥有15支航母战斗群,却有16支舰载航空兵联队,不过其中的第16联队为训练性质。
其实,这个编制规模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
因为任何时候,在15支航母战斗群当中,最多只有12支处于部署与训练状态,也就是随时都有3艘航母在进行维护与检修,所以理论上,只需要12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就能够满足日常部署需要。
正是如此,在过去十几年里,论议两院一直在设法让海军削减3支舰载航空兵联队。
所幸的是,在周涌涛住进了首辅官邸之后,相关的提案全都烟消云散。
在现实中,处于部署状态下的舰载航空兵联队肯定不会超过9支,即在和平时期最多只有9支航母战斗群处于部署状态,除掉进行维护的3艘航母之外,另外3艘航母会在港口里休整。
换句话说,随时有6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处于休整与训练状态。
这可是差不多600架舰载机!
在这里面,只是战斗机与攻击机就有400多架。
这是什么概念?
之前,空军部署在波沙湾地区的战术飞机,总共都还不到4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