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空军的作战理论,地面防空武器只是以战斗机为主的防空体系的一部分。
其实,在空军的规划中,防空系统只是对已有的制空体系的补充,最有效的防空手段是夺取与掌握制空权。
有了绝对的制空权,还需要防空?
正是如此,陆军能够发展的,也只是野战防空系统。
因为帝国空军足够强大,还一直奉行进攻战略,所以在过去几十年里,帝国陆军没有遇到严重的空中威胁。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连帝国空军提供的防空掩护都不够牢固,那么就算拥有性能先进的野战防空系统,也基本上是摆设。在现代化的空中力量面前,野战防空系统的作战效率几乎为零。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在帝**队内部的联合演习当中,陆军的野战防空系统,没有一次成功的阻击了空军发起的远程打击。
要说的话,野战防空系统最大的价值,就是逼迫空军发展射程更远的武器。
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帝国空军率先提出了“防区外武器”的概念,并且按照这个概念研制了多种射程在80千米以上的打击弹药,比如装上了滑翔弹翼与火箭助推发动机,高空投掷射程超过100千米的滑翔炸弹。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
严格说来,就是在武装直升机诞生后,帝国陆军才认识到了野战防空系统的重要性。
说得简单一点,空军掌握的制空力量,不管是性能先进的战斗机,还是射程很远的区域防空导弹,在对付以树梢高度飞行的武装直升机的时候,都显得力不从心,或者说根本就够不着。
这下,对付武装直升机的重担落到了陆军的野战防空系统上。
其实,在波伊战争期间,帝国陆军航空兵损失几千架直升机,早已经证明,小口径高射炮对低空目标有足够的威胁。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才投入巨资,研制了以小口径高射炮为主的野战防空系统。
这就是“FP-95A”式自行高射炮。
这种与ZT-99A几乎同时服役的自行高射炮,是帝国陆军耗费近20年功夫搞出来的精品之作。
其实,FP-95A可以看成是“石勒喀”的现代化版本。
在波伊战争的后期,帝国陆军缴获了数台基本上完好无损的“石勒喀”自行高射炮,并且进行了测试。
以当时的标准,“石勒喀”算得上非常先进的野战防空系统。
当然,也存在很多问题。
最突出的,其实是欠缺火控系统,独立作战能力比较差,对付高速目标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23毫米炮弹的威力明显偏弱。
针对这些问题,帝国陆军确定了自行高射炮的性能标准。
与“石勒喀”相比,FP-95A使用的两门30毫米高射炮,而且跟“直-10A”上的机关炮同型,弹药能完全通用。也正是如此,“FP-95A”具备摧毁轻装甲目标的能力,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最突出的,仍然是火控系统。
FP-95A有一套相当完整,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火控设备。
核心是一台C波段,最大探测距离超过30千米的对空搜索跟踪雷达,另外有一部专门负责火控照射的X波段雷达。
此外,还有一套在强电磁环境下,也就是受到干扰后使用的光电观瞄设备。
即便在所有的电子设备失效之后,炮长还能使用安装在炮塔上的机械瞄具。
不过,也就是这套火控系统,差点就让“FP-95A”下马。
不止因为研制难度巨大,研制进度是一再拖延,还跟高昂的成本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