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行动由后方策划与指挥,廉明阳他们只需严格按照计划行动,准确说是在遇到变故前严格按计划行动。
其中就包括出发时间与到达时间。
要说,第一次突击运输也就只比规定的晚了大概2分钟到达。
耽搁的2分钟,也是应前线指挥部的命令,在途中放慢速度,即突击前的火力打击还在进行。
为了避免误伤,运输直升机得在火力打击结束之后才能进场。
就在廉明阳他们飞来的途中,空军的攻击机集中打击了附近的西骆沙军队,东骆沙陆军还动用远程火箭炮,对这处高地进行了长达一刻钟的覆盖式炮击,总共打出上千发大口径火箭弹。
要说的话,炮火打击的效果更加明显。
其实,在整个东方集团,也只有东骆沙陆军格外的重视炮兵。
前面已经提到,东骆沙拥有集团中最好的远程火炮。
在火箭炮方面,其实也一样,甚至更突出。
东方集团的所有远程火箭炮,至少是大口径远程火箭炮,都是在东骆沙“龙卷风”的基础上搞出来的。
很多国家就是直接购买的“龙卷风”,或者按许可生产。
为了简化后勤保障,东方集团已经确定300毫米为远程火箭弹的标准口径,所有成员国都得采用。
简单的说,不管各国的远程火箭炮是什么样子,火箭弹必须通用。
帝国陆军的“PH-300”型远程火箭炮,就是在东骆沙“龙卷风”的基础上,按照帝国陆军的需求研制。大概为了保住帝国颜面,“PH-300”不但采用履带式底盘,还使用2组6管集装箱发射器。
当然,这也可以看成是改进设计。
采用集装箱式发射器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再装填作业,把再装填时间由15分钟缩短到5分钟。
有趣的是,在做这个设计的时候,帝国陆军并没想过提高再装填速度,而是希望能发射短程弹道导弹,让导弹与火箭弹共用平台,在不添加发射平台的情况下获得超过300千米的火力打击范围。
可惜的是,帝国陆军的短程弹道导弹项目没有能够瓜熟蒂落。
不是说帝国陆军不需要远程压制火力,而是经过10多年的发展之后,300毫米火箭弹已经拥有足够远的射程。
最新一代300毫米火箭弹的射程高达270千米!
那么,射程300千米的弹道导弹,还有什么价值呢?
至于命中精度,可以通过为火箭弹安装简单的制导设备加以解决,比如采用高精度的激光陀螺仪,就能把火箭弹的精度提高十倍,再加上卫星制导系统,还能把终点散布范围缩小到50米以内。
这本身就是大口径火箭弹的优势,即导引头占用的空间,对大口径火箭弹的基础性能造成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其实,随着电子设备小型化,制导系统是越来越小,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不过,帝国陆军没有采购多少“PH-300”。
除了有空军提供强大的空中支援之外,还是价格的问题,即“PH-300”太贵了,而配套的火箭弹更贵。
所幸的是,东骆沙陆军有足够多的“龙卷风”。
在大战爆发前,东骆沙陆军有3个独立炮兵旅,8个军属炮兵营与16个师属炮兵营装备了“龙卷风”火箭炮,总共超过600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