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应该在夜间北上的联军,只能留在科威特境内,处理伊拉克军队埋设在油井附近的地雷,并设法扑灭大火。
黑烟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飘落的烟尘,以即蒸发之后上升到高空凝结,像雨水一般落下来的“油雨”,也对部队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大批部队没办法行动,自然谈不上继续进攻。
此外,就是救治与转移平民。
虽然在被伊拉克军队占领后,大批科威特人设法逃到沙乌地,但是仍然有200多万科威特人没能逃走。
现在,这些科威特人都需要救助。
只是维持秩序,就是一件麻烦事。
按照之前做的估计,在反攻之后的半个月之内,得向科威特运送数十万吨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并分发给需要救助的难民,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及时开展重建工作。
虽然在科威特城的北面,也就是两河河口,帝国陆战队已经成功登陆,但是总共只有两个步兵营,而且担任的佯攻任务,并没有携带多少弹药物资,哪怕能发动进攻,也需要花大量时间做准备。
在南面进攻的地面部队,没能按计划向巴士拉推进,也不知道何时能向巴士拉推进。
如果科威特那边的局势没有得到控制,恐怕东边这一条进攻线路就得废掉。
虽然在丁镇南的作战计划中,东路也就是佯攻,除了没有战斗力的科威特王室卫队,还有战斗力同样堪忧的沙乌地皇家军队,以即穆阿国家的联军之外,在东路打主力的,其实是高巨王国的一个装甲旅。
之前还有巴铁的一个装甲旅。
只是,在大战爆发之后,出于本土安全的考虑,特别是梵罗国已经提高了战备级别,巴铁就把这个旅调了回去。
靠一个旅,显然成不了气候。
可问题是,东路进攻的重要性并不低,或者说需要靠这边的进攻,牵制驻守巴士拉的伊拉克军队。
如果能吸引伊拉克军队的注意力,那是再好不过了。
东路停滞不前,所有作战压力都要落到中路上,而那边就只有第5陆战师。
靠一个陆战师,在后勤保障未必能顾跟上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从塞马沃一路推进到巴士拉。
正是如此,在吃了晚饭之后,丁镇南做了安排,派遣一名少校参谋乘坐直升机去了科威特城。
不是传达命令,而是去督战。
去告诉高巨装甲旅的指挥官,无论如何都要在天亮之前继续向北挺进,按照计划攻打巴士拉。
当然,丁镇南也对部署做了调整。
让空军调集运输机,把一批重型装备送到科威特城,把负责佯攻的2个陆战队的步兵营武装起来。
主要就是步兵战车。
当然,步兵营的官兵只能驾驭与操控步兵战车,因为没有坦克手,所以就算给他们主战坦克也玩不转。
通过提供装备让陆战队步兵营达到陆军机步营的战斗力。
陆军步兵战车,就算跟陆战队的两栖战车有一定的差别,在操控方面也难不倒陆战队的官兵。关键是,步兵战车与两栖战车使用的都是30毫米机关炮,而且观瞄设备与火控设备基本相同。
此后,这2个营将随同高巨装甲旅北上攻打巴士拉,解决高巨装甲旅缺乏机械化步兵掩护的问题。
当然,肯定能在攻打巴士拉之前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