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个问题,联军司令部做了安排。
主要就是,通过延长或缩短任务时长,把交接工作安排在不同的时间,让联合指挥机的部署变得无迹可寻。
没有规律,就能避免被敌人抓住漏洞。
不过,这也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虽然伊拉克的防空体系早被摧毁,所有远程对空警戒与搜索雷达均被摧毁,没办法掌握联合指挥机的动向,但是伊拉克军队能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战场信息,就有可能推测出联合指挥机的活动规律。
比如,纽兰共和国的侦查卫星一直在监视哈立德国王军事城。如果掌握了“指-10A”出动与返航时间,就能够推测出在什么时候交接。又比如,进驻波伊国,一直在边境附近巡逻的纽兰预警机,能够用雷达探测到在纳西里耶附近徘徊的“指-10A”,同样能够掌握其活动规律。
有纽兰共和国暗中支持,伊拉克军队肯定能够抓住时间窗口。
当然,那5辆装甲侦察车也有可能是来自幼发拉底河南岸的部队,只是在第173机步旅的突击部队逼近后,才从前沿撤下来,准备退到幼发拉底河北岸,跟那边的步兵部队一同守为幼发拉底河大桥。
不管怎样,在幼发拉底河的南岸,就只有一个加强的机步营。
哪怕阵仗搞得很大,兵力就那么一点,如果是强攻,肯定拿不下大桥。
等了十来分种,才收到了经过处理的雷达成像照片。
因为需要进行后期处理,比如让图片变得更加清晰,加上大家都看得懂的标注,所以耽搁了十多分种。
战斗已经打响,不过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在大桥的南端,桥头堡外面,整齐的摆放着5辆装甲侦察车。虽然看不出具体情况,但是事后标注的信息已经提到,这5辆装甲侦察车都已被摧毁,打头的那辆还是被反坦克导弹摧毁。
夺桥的3支特种小分队,各携带了1套单兵反坦克导弹。
因为是轻型反坦克导弹,所以射程不太远,在1500米以内,只不过用来对付装甲侦察车肯定是绰绰有余。
主战场在大桥北岸。
在南岸的战都打响之后,北岸军营里的伊拉克军队立即采取行动,派了一支连级规模的部队出来。
可惜的是,刚离开军营就遭到了伏击。
埋伏在军营外面的那个小队的特种兵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在短暂的交火当中,伊拉克军队遭受的伤亡并不大,但是在锐气受挫之后,也只能退回军营。
关键就是,幼发拉底河大桥安然无恙!
也就是说,特种部队及时拆除了大桥上的炸药,至少拆掉了引爆装置,不然伊拉克军队肯定会在战斗打响之后炸掉大桥。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在看到照片之后暗自松了口气。
只要大桥还在,那么一切都好说。
再说,特种部队已经挫败了伊拉克军队的锐气。就算是立即着手组织发起进攻,最快也需要半个小时。到那个时候,负责增援的空中突击部队已经到达,帮助特种兵巩固了桥头堡阵地。
只要不出意外,在南岸推进的机步营,将在大约1个小时后赶到。
伊拉克军队再能打,哪怕官兵全都是拼命死战,也不可能在1个小时内夺回幼发拉底河大桥!
只是,没等丁镇南高兴起来,通信参谋送来了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