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29A”在通常情况下有5名机组成员,出了正副飞行员,还有加油设备操作员,领航员与机械师。进行加油作业的时候,完全可以让领航员或者机械师控制一套加油设备。再说了,对内部空间充足的加油机,多安装1套控制设备,增加1名加油设备操作员,根本就不是难事。
西陆集团一直使用的是软管加油设备,其大型加油机有3套加油设备,在理论上能够同时为3架飞机加油。
就算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也可以在右侧机翼下安装一套加油设备。
要说的话,真正的原因,或许是空军不想承担额外任务,想让海军自己掏钱采购大型加油机。
其实,海军也有类似的想法,不过是租用。
当然,这些跟朱廷轩没什么关系。
补充了燃油后,朱廷伟追上了中队里的其他7架战斗机,又向东飞行了100多千米。
在他东边还有2个中队。
严格的说,其实只有1个半中队。
“战-9”是帝国海军有史以来最大与最重的舰载战斗机,而且采用可变后掠翼,主翼无法折叠以缩小停放时占用的甲板面积,部署状态下,占用的空间比上一代,即“战-6”多出大约20%。
受此影响,装备“战-9”的重型战斗机大队的编制规模缩减到20架,由3个中队减少为2个半中队。
因为“战-9”的性能更好,特别是截击能力远远超过了“战-6”,所以缩编之后的战斗力非但没减弱,还增强了一大截。
通常情况,由大队长直接指挥那半个中队,也就是1个小队的4架战斗机。
现在,那半个中队的“战-9”就在最前面。
这4架“战-9B”从南到北,保持大约150千米的间隔距离,在预警机前方大约550千米处搜索飞行。
如此一来,等于把搜索范围往东延伸了200多千米!
关键就是“战-9B”的火控雷达。
做为帝国海军有史以来最为强悍的舰载战斗机,还是全球第一种配备远程空空导弹,能够朝150千米之外的敌机开火的截击机,“战-9B”拥有帝国,乃至是全世界最先进,探测距离最远的火控雷达。
“战-9B”装备的平板缝隙火控雷达,理论上对高空飞行的B-52,拥有超过300千米的探测距离,跟踪距离不低于200千米。即便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探测距离都不会低于200千米。
正是如此,“战-9B”完全能独自完成截击任务。
在舰队防空作战中,“战-9B”还经常被当成小型预警机使用。
此外,这么安排也有战术方面的考量。
“战-9B”前出用火控雷达搜索前方空域,如果敌人出动了预警机与电子战机,未必能发现跟在后面的“指-8C”,反到有可能认为,那些“战-9B”是单独活动,或者是来自某艘航母。
如果敌人试图发起突袭,就得首先干掉这几架“战-9B”,也就会暴露作战意图。
跟在后面的就是第一中队的8架“战-9B”。
这8架战斗机,全都保持无线电静默,不但没启动火控雷达,甚至没有使用会被敌人截获的长途电台。
战斗打响之前,只接收预警机或其他战斗机提供的战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