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六,是解家与杨家定亲的日子,杨士奇为自己的独子求聘解缙之兄长解纶的长女解氏祯芳。
杨士奇是五品大学士,解纶虽然只是八品五经博士,但是文苑地位并不比杨士奇低。
甚至因为杨道自己只是个秀才,解纶当初还不想同意。
解缙与解祯期解桢亮两人都见过杨道,虽然其兄杨稷的名声不好,但是他本人看起来倒是个靠谱的。
而且解祯期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很清楚解家的清名是足够了,在文坛方面的底蕴也够,但是家族势力弱小。
解氏一门三进士,但是自己的父亲解纶,叔父解缙都是书呆子,叔父当初要不是太孙殿下搭救,恐怕早就被锦衣卫给害死了。
太孙重视武功,反倒对文臣不大感冒,为了迎合太孙的喜好,解祯期与解桢亮两人都在仔细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想要从五经释义,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不管当初的字母,标点符号,还有几何,解祯期两兄弟都在积极学习和研究,并且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在推广。
所以,他们知道,如今五经学的再好,也不管用,因为太孙根本不会用这样的书呆子。
姑父黄金华也是在翰林院任编撰,两个表兄弟同样在学文,整个家族都没有从军之人。
解祯期接触过杨道,知道他沉稳有度,而且一心向军中发展。
在得知杨家求亲之后,还专门带了妹妹,假装偶遇了杨道一次,让妹妹亲眼看一眼杨道。
解祯芳自小见的父亲和叔父都博学之人,其母欧阳婉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女人,而其兄解祯期英俊潇洒,更是在如今的大明文名远扬。
要是比文采,杨道拍马都及不上,但是杨道在幼军熏陶近四年。其兄的的恶名让他时时刻刻都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刻苦训练,一心出头。
在解祯芳的眼里,杨道固然是及不上自己的哥哥,却跟解家人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所以解祯芳看了杨道黑黑壮壮,像是个莽夫,却也一表人才,就应下了这门亲事。
至于杨道,看到了解祯芳的长相和气质,更是觉得是意外之喜,对这门亲事满意无比。
因为怕事有反复,他的年龄也不小了,加上解家今年有三门亲事,所以没出正月就定下了亲事,只等解祯期和解桢亮大婚之后就让他们成亲。
解缙是朱瞻基在文臣里面立下的典范,解家结亲,他当然要亲自上门祝贺。
见到杨道,他也忍不住点了点头。相由心生,这杨道一脸正气,又是幼军出身,身体健壮,不失为一个好男儿。
相比他那个一看上去就是个纨绔子弟的哥哥,他要强的多了。
朱瞻基问了几句,得知他不考功名,一心想往海军发展,对他心生好感,又拿羽林卫学的一些行军打仗,排兵布阵,包括如何巩固占领区的问题问了一番。
杨道的回答也是条理清晰,并且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思路。
朱瞻基觉得自己又挖了一个人才,当场摘下了自己腰间的横刀,赠送给他。
“此百炼宝刀非军功不得授,但今日孤特意赏你。望你今后不辜负孤的期望,成为孤的百炼宝刀,无往不利。”
杨道单膝跪拜,接下宝刀:“臣今后定当为殿下扬威四海,传我大明威名。”
这个插曲也让本来对自己儿子的选择还有些心结的杨士奇也释怀了,既然儿子一心从军,父子俩一文一武,也是一桩美谈。
而那些原本对解家找了个武夫女婿,还有些看不过眼的亲朋。
见了朱瞻基对杨道的重视,才知道各人有各人的缘分,这殿下如此重视武夫,恐怕他们这些文臣,今后还要难出头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