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人,鞑子还在撤,不过看样子,他们还具备一战的实力,他们的阵型并没乱”
郭鍧带人回到了杨一清身边。
而此时杨一清的中军,跟鞑靼人的中军已经距离在十里以上,杨一清并没有下令全速追赶。
杨一清道“到底是鞑靼小王子的人马,建制没有乱。”
郭鍧随即道“听下面的汇报,这一战咱至少杀了千把个鞑子,还俘虏了六七十人,战果斐然。”
这战果,对杨一清来说还是有点不尽如人意。
想要封爵,好像王守仁那样直接得伯爵,年纪轻轻当上宣大总制,怎么说一战也要获得三四千的首功才可,但现在可能加起来也就在两千左右,而功劳还要分薄,尤其是要分给战术制定者张周。
杨一清道“此战尚未结束,各路人马集结之后,必定要截断鞑靼人的去路,现在他们只有往北撤出关隘一途,不能给他们机会”
郭鍧道“可咱这一战损失很大。”
杨一清没有理会郭鍧,而是问一旁的幕僚道“炮芯还有多少”
“不多了。”幕僚也很为难。
主要的火器都在朱晖那边,可朱晖到现在距离战场还在百里开外,似乎什么都指望不上了。
副总兵高丕策马而来,急忙奏报道“杨军门,南边襄城伯和武安侯的人马,已经冲杀上来了,听说是襄城伯以永康长公主崔驸马,领兵四百,将鞑靼万数兵马的大阵给冲散了,四百人追着一万人到处跑”
“可有此事”
杨一清本来还纳闷。
明明跟鞑靼小王子的主力还在周旋中,怎么鞑靼人就选择撤兵了
现在闹明白了,原来是南边战场取得了进展,而这一切居然是崔元领兵四百完成的
只是有些战情,会被夸大,本来鞑靼人只有五六千,可现在却被说成了万把人,等报到朝廷,还不定说成什么样子说不定就说崔元带兵四百,把鞑靼十万大军杀得满地找牙。
郭鍧震惊道“这位崔驸马果真不一般,陛下之前嘉奖,还将嘉奖公文传于边镇各处。却是他此番连领兵将领都不是,居然还能这般锐不可当。”
说到这里,郭鍧发现杨一清脸色不对劲,想到自己是在领兵都御史面前夸赞别人,这马屁拍得不是时候。
至少也要等见到崔元之后再拍。
郭鍧赶紧补救道“但相比于杨大人两战两捷,还是逊色了不少。且此战没有杨大人的刚毅和果决,也不会给他机会。”
杨一清倒是不介意崔元的功绩,他反倒希望各路人马都能跟崔元一样,至少在关键时候不会掉链子,主要也是因为崔元是外戚,跟他这样的文臣本身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
杨一清道“若战情果真如此,本官倒是不介意为他上表请功。建昌伯呢他的人马不是早就应该到了吗”
高丕道“回军门的话,鞑靼派出一路骑兵,大约有千骑,阻断了石沟城东北边的勺子河,建昌伯的人马以火炮轰了一阵,鞑子一边损失不大,到鞑子撤兵时,建昌伯的人马尚未过河。”
杨一清一听也就恍然了。
果然指望不上张延龄。
张延龄莽是莽,但关键时候掉链子的本质就体现出来了,明明这几路人马中,张延龄麾下的火器数量是唯一有能力跟鞑靼人正面作战的,结果被鞑靼人一千多人马就给挡住,亏他那边还有四千人
郭鍧显得很遗憾道“南边打得那么顺,若建昌伯那几千人能进战场的话,或许现在就可以收割鞑子的脑袋了。”
“派人。”杨一清道,“去跟建昌伯交涉,告知他现在需要配合进兵,若是他还想取得军功的话,让他听令而为。眼下他军中的神机营火器,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高丕问道“不是应该等保国公吗”
杨一清道“莫说保国公如今未到,他来了,功劳还有你们的份如此畏首畏尾的主帅,打硬仗不行,但抢功劳绝对不会手软。赶紧整理战场,结束之后展开追击,定不能让鞑靼人脱离我们的视线,寻机会应战”
石沟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