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过去时光种种诸事的记载;
3、智慧生命对于历史的认知与思考。
第一种历史,包涵了大至社会形态、国嘉泯族、科学研究、哲学思辨以及真理探寻,小至个人生活的起起落落、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
在此层面上,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或可称为本真历史。
既然有本真历史,那么就会有非本真历史。
客观存在的本真历史是已然逝去之物,处在遥不可追的过去时间段。
通常而言,宏观层面的时间不可停止,亦不可逆转。
所以对智慧众生来说,客观存在过的本真历史亦不再存在。
因而众生就必需也只能依据自身所能接触到的某种载体,或经过某种媒介来认知历史。
即,有关于历史的记述,以及由过往时光遗存至今的诸般旧物。
其中最重要者,即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过往历史,可称为写就历史。
其作为非完全客观的非本真历史,就是第二种历史。
换而言之,众生即是通过他者之眼去了解一切历史,是通过他者对历史之认知来认知一切历史。
这是一种间接认知,是通过某种载体及媒介来认知本真历史。
统归而言,写就历史即是众生认知历史的凭依资料。
即,史料。
史料不管是否完全记录了本真历史,甚至不管其是真是假,它总是客观存在,是众生认知历史的终极根基。
同时,即使众生的历史认知与本真历史完全一致。
但逝去之事无法还原,写就历史看似还原,实际却依然只是也只能是本真历史的摹本。
本真历史无所谓可信与不可信,写就历史则有可信与不可信之分。
可信或不可信,就看写就历史是否符合本真历史。
两者间的关系是原本与摹本的区别,是原形与影象的区别。
本真历史是客观存在,写就历史则是主观认知。
不,写下来的历史亦是客观存在,但却是他者主观认知的客观存在。
也就是说一切写就历史皆是智慧众生主观对于客观的认知。
主观的认知,永远无法和其所认知的客观对象完全符合。
这对象,可以是一切。
所以后天习得的真理,亦只会是相对真理。
与那绝对真理间,永远存在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
譬如大自然作为对象而成为历史,亦存在于智慧众生的记录之中。
因而自然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智慧生灵的自然史。
更广义而言,对于地质的考察,关于天文学的研究,乃至宇宙的探索,亦都是智慧生灵的历史,是对于自我的深层揭示。
揭示了时间与空间、主体与实体、心灵与物体、理智与感情、精神与物质等等之间的对立与联系。
二元性,这一切种种皆蕴含着二元性。
无论哪一种事件、哪一种事物、哪一种事态、哪一种事象全都具备着二元性,具有着二元展开性。
这种展开性,亦体现在自我与他者间,思想与身体间,内在与外在间。
这一切通通皆是智慧生灵自己对于大千寰宇无量诸事无穷诸物的认知与理解,映证与具象。
是理想的现实,与作为现实的存在之间的永恒矛盾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