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办团练期间,曾国藩委任黄廷瓒、曹光汉等编查保甲,同时曾国藩认为查办“土匪”为第一要务,因此他在长沙城中鱼塘口行辕中,设立审案局,委专人承审。”
苏轼: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被斩首、杖毙的多达二百多人,由于曾国藩杀戮很多,被时人称之为“曾剃头”。
曾国藩在长沙督办的团练成为了镇压湖南境内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以罗泽南等人率领的“湘勇”组成的“大团”则成为了最初的湘军。
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曾国藩见太平天国声势浩大,而自己所办团练规模太小,
曾国藩上奏朝廷,招募团练的丁勇为官勇,并模仿戚继光所练戚家军编练新军,团练由此逐渐变成正式军队,“湘军”也由此形成。
与此同时,江忠源被任命为湖北按察使,奉清政府令往江南大营,帮办军务,
曾国藩开始考虑创立水师。时值湘勇出湖南作战,赴江西援助江西兵勇。
由于提督提督鲍起豹和曾国藩意见不合,营兵和湘勇不和发生械斗,曾国藩于是移驻衡州。
在衡州期间,曾国藩委任衡阳廪生彭玉麟、湘阴外委杨载招募水勇,湘军由此开始创立水师。
水师创建后,既缺乏资金又船炮不齐,同年11月朝廷诏令曾国藩救援湖北,曾国藩以此为由予以回绝,曾国藩还奏请朝廷拨款四万两白银作为购炮造船的经费。
至清咸丰四年,湘军共造成大小船只三百六十一号,并装备又大小炮四百七十门,其中新购洋炮三百二十门。
咸丰四年2月,曾国藩练成水陆兵勇各十营五千人。
时值太平军攻陷九江、安庆,江忠源战死庐州,太平军乘势袭扰湖南。
曾国藩遂发布《讨粤匪檄》的檄文,于2月25日从衡州出发东征,经湘潭到长沙。
太平军因寡不敌众,抛弃岳州,曾国藩便进驻岳州,肃清太平军残部,3月间率军北进,在洞庭湖被太平军击败溃后退回岳州。
太平军乘胜追击,攻入岳州,曾国藩退回长沙,太平军乘机袭取湘潭,占据长沙上游。
4月,曾国藩亲自督师,进击靖港,但适逢西南风发,水流湍急,战船不能停泊,或为太平军所焚毁,或为太平军所夺。
曾国藩接连失利于岳州、靖港,愤懑不已,遂投水自杀,幸被左右随侍救起。
接连两次战败使得曾国藩当时的声誉大有减损,曾国藩回到长沙后重整水陆各军,并在衡州、湘潭开设船厂,继续造成;
溃败的各军,曾国藩另募新勇,进行训练。
两次失败使得曾国藩得到了诸多的教训,积攒了实战经验,使得曾国藩明白了“兵贵精而不贵多”的道理,此后他便开始策划“减兵省食”,还确立了“早起早食,严厉营规”的要求。
“在长沙经过一番休整,咸丰四年7月,曾国藩率湘军再度出击。”
“双方在城陵矶要塞展开作战,由于湘军水师中存在着湖南人与外省人,他们互相排斥,互不救援,导致城陵矶水战太平军获胜。”
“8月11日,塔齐布率湘军陆师赶到城陵矶,大败太平军曾天养部,曾天养战死,太平军遭受打击,军中大乱,遂退向武昌。”
“城陵矶大战之后,曾国藩水师顺流而下进抵武昌,陆军则兵分两路,一路攻洪山、一路攻园。”
“10月12日,湘军攻毁了太平军园大营。”
“防守武昌的太平军见湘军气势汹汹,于10月13日逃往田家镇,汉阳太平军守将见武昌失守也弃城而逃。”
“咸丰皇帝得知曾国藩占领武昌的捷报后颇受鼓舞,任命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但军机处进言。咸丰皇帝听后便收回成命。”
“在御史沈葆桢的奏请下,咸丰赏赐曾国藩兵部侍郎衔,办理军务,令其率领水陆各军乘胜东下,迅速攻取江西、安徽的太平军。”
“武昌失守后,太平军燕王秦日纲在田家镇布置战守,截击湘军,双方在此进行了十天的激烈战斗,太平军迎战失利,田家镇半壁山要隘被湘军夺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