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后来中山先生的得力干将,在民国初期的政坛上影响力不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就是他协助制定。
李谕又问“邀请我做什么”
廖仲恺说“会中有些矛盾,我们与太炎先生等人争执不下。上次我在留学生会馆听过您的演说,大家都认为你是明事理的人,所以希望一起来看看。对了,太炎先生也提到可以请你来。”
李谕感觉此事不太好处理,他知道现在是光复会与同盟会出现明显分歧的时候。
中山先生以及黄兴、廖仲恺、宋教仁等人是同盟会这边;光复会的大佬也很多,章太炎、蔡元培、陶成章,以及秋瑾、徐锡麟等。
两边的主张虽然都是革命,但分歧从来就没消除过。
光复会的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本身源自一个暗杀组织,此后也崇尚暗杀。
同盟会的纲领则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二者听起来似乎很相近,都是为了反满;但同盟会的政纲中还有“平均地权,创立民国”的内容。就是因为有这一条,同盟会才不同于旧式会党,是它成为具有近代政团性质的关键。
不过,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中山先生所提倡的民主共和。
众所周知,同盟会是华兴会、光复会、兴中会等一起组成,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上下级关系,基本是并列地位,并没有拧成一股绳。
兴中会主要成员是华侨,很多是广东人,根基在华侨群体;
华兴会成员多为湖南人,且多是留日学生,他们与国内新式学堂和新军联系紧密;
而光复会的成员多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基本来自浙江。
他们合并成同盟会后,不能跳出自己的小团体,组成一个更为强大的革命团体。
换句话说,同盟会成立后,因为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三者固守自身利益,没能完全融合,致使同盟会更像一个松散的组织。
好在大家普遍有一个信念,即推翻满清统治。甚至还有人主张把同盟会改名为“反满同志会”。
幸亏中山先生比较有远见,一再强调大家不仅仅是反满排满,如果有志向一致的满人,也可以一起共事。
不过光复会的人并不赞同同盟会推翻清朝统治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念。
光复会主张恢复汉室,建立汉人统治的政权,换句话说,只认汉地十八省。
总之光复会的帝王思想仍旧没有彻底抹去。
这就导致二者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在东南亚等地区的活动中,二者还有过对立。对于革命力量来说,是有所削弱的。
廖仲恺拿出章太炎以及宋教仁分别写的信,都想请李谕过去一趟。由于中山以及黄兴都不在日本,宋教仁目前实质上是同盟会的老大;章太炎则是光复会的领导。
宋教仁觉得李谕和黄兴关系还不错,并且在知识分子中知名度很高,又当上了这么多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而章太炎看得就更加深入且直接,因为他清楚光复会与同盟会矛盾的集中点钱。
章太炎又晓得李谕资金充足,虽然他不会直接参与革命,但借点钱总可以吧,有借有还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