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是要经历些什么,目睹些什么,才能获得真正的改变。
可也许踏上旅途的不只卡拉一个人,那些冒险家们和卡拉一样,都曾目睹过相似的场景,为什么卡拉得到了和他们截然不同的视角呢
这不是“伊莲娜这个姓氏”的魔力。
这是共情的魔力。
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库尔贝、杜米埃……这个咒语的伟力在艺术史上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显现,且从来没有褪色过。
安娜知道,卡拉也不一定能真正的称之为共情。
那是一场极长的旅程,可放在整个时代背景之下,亦只是浮光掠影一般的短暂一瞥。
做为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她几乎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中,便真正的在旅程中完完全全的融入四周的风土人情之中。
无论她带着什么样的目的出发,这都是客观事实。
带着20000英镑的支票和仆人万事通先生踏上环球旅程的福格先生做不到。
卡拉冯伊莲娜小姐同样也做不到。
她带着充足的现金,法朗、英磅,奥斯曼里拉,带着使女和仆人,有支票和手枪,需要的情况之下还会聘请很多护卫。
这些东西一起构成了卡拉身外的那层泡泡,把她和真正的苦难隔绝开来。
卡拉并非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画家。
她是一个印象派的画家。
比起那些真正的融入底层人们真实生活的巡回展览画派画家的画家们,卡拉其实也是有所不同的。
她进行的仍然是一场微缩风景水晶球似的旅行,无论她是水晶球里面的那个,还是水晶球外面的那个。
都一样。
就像从始至终,卡拉很努力的尝试了,却还是没有办法能够和那位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老猎人纳尤夫亲自沟通上一句话。
这大概也是卡拉的遗憾。
但她依然从这场旅行中收获了什么。
如果收获的不是共情,那就是力量,如果这不是批判现实主义式的对世界的深刻理解,那么就是印象派式的对自我的深刻理解。
如果这不是列宾。
那么则近似于梵高。
安娜总是想,改变是如何的发生的,从小在贵族家庭上流社会里长大的南丁格尔,她本可能以安逸富贵的度过一生。她从小照顾过生病的祖母。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那种人间炼狱一样的场景彻彻底底的惊呆了南丁格尔,她看着人们在战场上哀号的死去。
她告诉自己,人们是不应该这样去死的。
而也许。
那场历时一年的旅程,对卡拉伊莲娜来说,便是这样生命里至关重要的思考时刻——
人们应该怎么样活着。
她开始想要看宏伟的视觉奇观。
后来。
她渐渐的感受到了,真正宏伟的东西,从来不是在君士坦丁堡城墙外的大海上喷吐着雄雄希腊火的烈焰战船,也不是躲在布帘帷幕之后,偷听臣子们谈话的年幼苏丹。
真正宏伟的奇观,也许从来都隐藏在吵闹的她无法入梦,喧嚣的令人绝望,让她想要“像猫一样跳脚”的巴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