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猛地将手机扔到沙发上。他走到酒柜前,又给自己倒了一杯。
落地窗映出他的身影,依然英俊的面容,昂贵的丝质衬衫,手腕上价值百万的名表。
但此刻,这些外在的光鲜只让他感到更加空虚。
他想起五年前拍的电影《北方的河》。
那时他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为了一个五分钟的镜头在零下二十度的冰河里泡了整整一天。
电影上映后,那个镜头被影评人称为“年度最震撼的表演瞬间”。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不再为角色拼命了?是从第一次拿到最佳男主角?是从广告代言费超过片酬开始?还是从粉丝接机的尖叫声让他飘飘然的那一刻?
门铃突然响起。徐浩皱了皱眉,这个时间谁会来?
监控屏幕上显示是刘大伟,他手里还提着两袋东西。徐浩按下开门键。
“浩哥,我怕你一个人胡思乱想。”刘大伟气喘吁吁地进门,把袋子放在餐桌上,“带了点宵夜,还有...这个。”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文件夹。
“这是什么?”徐浩问。
“所有关于《酱园弄》的影评和观众反馈,我让人整理出来了。”刘大伟的表情有些复杂,“我觉得...你应该看看。”
徐浩翻开文件夹,第一页就是数据统计:好评率18%,差评率63%,其余为中立评价。他快速浏览着那些被摘录出来的评论:
“剧情支离破碎,徐浩的表演完全撑不起这个角色...”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执行得一塌糊涂...”
“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和制作经费...”
翻到后面,是一些相对理性的分析。有位匿名的业内人士写道:“《酱园弄》的失败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创作团队的自负导致的。从选角开始就偏离了艺术创作的初衷,变成了资本和流量的游戏...”
徐浩合上文件夹,胸口像压着一块巨石。这些批评虽然刺耳,但每一句都戳中了要害。
“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了?”徐浩突然问道。
刘大伟正在拆外卖盒的手顿了顿:“浩哥...”
“记得我们拍《追光者》的时候吗?”徐浩的声音有些飘忽,“那时剧组穷得连盒饭都要省着吃,但我们每天收工后还围在一起讨论剧本到半夜。”
刘大伟点点头,眼神柔和下来:“你为了演好那个盲人角色,蒙着眼睛生活了两周。”
“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就是演好一个角色。”徐浩苦笑道,“现在呢?番位、代言、流量数据...我们有多久没好好讨论过表演本身了?”
两人沉默地吃着已经有些凉的宵夜。电视机里正在播放娱乐新闻,女主播甜美的声音格外刺耳:“《酱园弄》票房持续低迷,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是徐浩演艺生涯的滑铁卢...”
刘大伟赶紧拿起遥控器关掉了电视。
“别关。”徐浩阻止了他,“让他们说。”
新闻转向下一条:新锐导演张一白宣布新片计划,将改编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