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的前途不光明了。
两人站在码头上好一会儿沉默,徐斯年能明显感觉到老李不喜欢他,或者说不看好他。
问题出在了哪里了?
他虽然是最早一批下来接手兼并企业的干部,但资历是很足的。
虽然缺少基层工作经验,但他在营城船舶这两年可没少吃苦受罪。
他当然知道集团人事机构发生了大的变化和调整,李学武冲天而起,带动了一批年轻干部上位。
这是老李的谋划,借年轻人和兼并企业过来的干部调和红星厂原本的老底子。
他听消息预判,不是今年年底,就是明年年初,董文学一定是要回京的。
已经到了副主任的岗位上,钢城他经营了四年,李怀德不可能继续让他留在辽东。
尾大不掉的道理谁都懂。
董文学回京,李学武必定是要以秘书长的身份前往辽东主持集团工业领导小组工作的。
这也是他试探老李会不会支持工业领导小组成为常设机构的原因。
李学武同董文学的做事风格迥异,可谓是运筹帷幄,雷厉风行,他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一旦李学武就任钢城,连带着集团的人事架构又要发生调整,他该何去何从。
到明年初,他在营城也已经经营三年了,是放下大好局面回京进入集团机关工作,还是继续留在营城,成了他现在的心病。
两种选择有利有弊,回集团机关工作,他必然有机会更进步,在集团实现副局的待遇。
如果留在营城,虽然为了也会随着营城船舶的发展进步到副局,但意义相差太多了。
他的担心在试探过后,得到的答案却让他有些患得患失。
李怀德的话很明白,未来集团机关没有他的位置,需要他留在营城继续经营和工作。
这么看倒省了他纠结,只是失去回集团发展的机遇,心里终究有种失落感。
李学武去钢城第一年也许会挂着秘书长的职务,但不可能一直挂着,三年之内必定要再进一步。
他不敢比较李学武在集团的位置和重要性,但谋划秘书长的职务还是敢想的。
在他想来,从委办的位置上下放到营城工作就是一种筛选和锻炼,三年世间怎么都熬出头了。
没有人比他更适合秘书长的职务了,但现在看来,他的努力和付出并没有赢得李怀德的关注和青睐。
得不到一把手支持的秘书长那还叫秘书长?
看看丁自贵现在的处境就知道了,委办主任都如此的艰难,更何况进班子呢。
一步天堑,难跃鸿沟。
看前方如镜花水月,雾里看花,实则希望缥缈,未曾可知。
留在营城,深耕营城船舶,争取营城港的管理权和话语权,或许就是李怀德留给他的登天之路了。
有些话李学武不方便说,也不好直接跟他讲,倒不如留出空间给两人谈。
结果如何,徐斯年也不用怀疑他暗中挑拨谋算,人心难测呢。
能不能进一步到副局,全看徐斯年在营城船舶的作为,是否能在三年之内得到李怀德的认可,进而掌握港区和船舶的管理权。
钢城工业区的管理架构基本上已经敲定了,董文学几次回京同李怀德和谷维洁等人商量的就是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