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城里不允许有集市,但不代表乡下不能有集市。
去年夏天最高层发过一个《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的文件,已经明显松绑了。
这个人拿集市做文章,正好说明他没有下基层调查,根本不了解农村的情况。”
在集市的问题上,唐植桐一点都不打怵。
今年年初,唐植桐坐火车去上庄集的时候,碰到个小商贩,从他手里见到了《工商行政通报》,回来后一直有订阅,甚至买了59年的合订本。
通过浏览那些刊物,唐植桐才发现外地的农村没有四九城这边管的严。
早在59年初,汕头专区顶着压力第一个恢复集市,随后很多地方都开始以“人民公社贸易市场”的名义恢复自由市场,让农民进场溢价交易。
工商行政管理局及时跟进,在广州召开专项会议,肯定了他们的做法,继而推广。
接着就是最高层发的指示,标志着农村集市的全面放开。
唐植桐在写完后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既然集市的开放有了依据,而且蘑菇也不在统购物资范围内,无论是自己吃,还是拿到集市上售卖都是合理合法的。
倒是自己心软,把“再换上几块棒棒糖”改成了“水果糖”,这年头的农村集市哪有什么水果糖?
这么一改,无疑是美饰,水果糖都能出现在农村集市,直接将供销社的工作拉到位!
只是自己还是把有些人的智商想的太高了,人家为喷而喷,压根不会去调查集市有没有开放,这也是那人辩无可辩的地方之一。
“那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报社刊登他这封来信,不仅仅代表了有人对这首歌有意见,还能代表报社的态度。咱们回应的话,他们会给登吗?”小王同学听了丈夫的解释,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大半。
“嘿,我就没想着在他们报纸上回应,咱换一家对骂,不是,咱换一家投稿回应。”唐植桐当然知道这家报社里肯定有认同这篇文章的人,否则压根不可能发表。
港县那边先进,此时那边的报社已经有了用对骂提升销量的套路。
甭管文艺报是想着用对骂提升销量,还是单纯的选立场站,唐植桐都不打算如了他们的意。
“什么对骂,说的真难听。”小王同学笑着推了丈夫一把,如果能按照丈夫的想法完成投稿,那这事也就翻篇了。
“哈哈,你知道杨编辑的电话吗?我给她打个电话表达下感谢。”什么难听不难听的,唐植桐才不在乎,倒是得谢谢人家杨琳,若不是她通风报信,自己都不知道被骂了。
至于这篇小作文及他背后的人嘛,唐植桐不在乎。
解放后,文艺从业者的地位空前拔高,从与娼妓平起平坐的下九流一下子成为了人民艺术家,大多数人还是拿着尽职尽责的,但也有人不珍惜。
只能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小王同学当然知道杨琳的电话,当即为丈夫拨了过去。
“杨编辑吗?您好,我是唐植桐。”唐植桐拿着电话,大声的跟杨琳自报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