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他自己平时没事儿的情况下也会在村里逛一逛,他语言不通,为数不多的几次出去都会拉上金兆飞或者其他人一起。
第一次出来溜达的时候,金兆飞就说去村里的小卖部。
小卖部开在村里的小学附近,店面不大,货品琳琅满目,很有年代感。金兆飞他们早就来逛达过了,发现了许多童年记忆中的小零食,就说要带richard去尝一尝。
这一路上,金兆飞就成了richard的代言人,在第不知道多少次被问到richard叫什么的时候,金兆飞脱口而出,送了他一个中文名字:“他姓李,叫李查德。”
村里人老一辈的都没学过英语,对于一个英文名字怎么都记不住,想起来就问一次,实在记不住了就用“那个老外”指代。这下“李查德”之名别提多好记了,金兆飞这边说完,这个名字就像长了翅膀一样,村里男女老少都知道了。
richard人本来就随和,这个毫无意义的中文名字他也接受了,反正听起来也和他的英文名差不多,音译嘛音译。
正如陶华歆预测的那样,没过几天,村里人就习惯了,往后再在路上遇到这位外国人,就很自然喊他“李查德”,问他“去哪里”、“吃了吗”。
richard已经跟金兆飞他们学了一些十分简单的日常用语,也会主动跟村里人打招呼——目的还是为了练口语。偶尔遇到一些唱着26个英文字母歌的小孩儿,还会帮他们纠正一下发音。
说到英语这个事儿,还有一个小插曲。
农村里的外语教学虽然有普及,但是效果却不怎么好,归根结底还是师资力量缺乏。
就好比陶家村这边,周边的几个村子加起来也就这一所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每年的学生总数最多也就三百出头——有些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或者是足够重视孩子教育的,就会把孩子送去镇上或者别处出成绩的学校去。
村里孩子上的课类型也不多,主课就三门,语文、数学和英语,其他那些音乐啊美术啊体育啊自然科学的,也大多就是排在课表上好看,因为有些学校连这些课程的老师都招不到,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主课老师身兼数职。
招不到老师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地方偏,少有人愿意过来。
陶家村小学的几位主课老师要么是真怀着一颗教书育人的心来到这里并最终留下的,要么本身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成归来为家乡做贡献。现在这些教师年龄都已经不小了,校长就向市里教育局申请,希望上面能调几个新鲜血液过来,尤其是英语老师。
校长也去别的学校拜访过,同是农村里的小学,人家学校最晚的都从三年级开始普及英语了,他们这边孩子都四五年级了才磕磕巴巴地开始学26个字母,这要是以后出去上中学,不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嘛!
申请递交上去,教育局也重视,陶家村的小学的几个编制名额很快便竞争激烈了。新的学年伊始,新的老师也过来了。可谁曾想,这几位老师都是考心仪的地区或者学校没考上,拿这里当跳板的,时间一到,立刻打申请走人了。
校长生气归生气,可强扭的瓜不甜,只能让人离开,走就走吧,反正每年师范院校那么多学生毕业,他还就不信招不到真心愿意留在这儿的。
等到下一个学年,校长自家的儿子师范毕业了,主动要回来当老师,教数学。而后又有两个年轻的孩子考编考过来了,是教语文的。就是这英语老师一直都没有着落,不过也没多大关系,这些大学生多多少少都学过英语,教个小学生还是没有问题的,于是这三位年轻的老师除了平时带自己的主课,还要负责一至六年级的英语课。
又过了一段时间,校长托了点关系,熟人之间相互介绍的,用学校的经费自聘了一位英语老师过来。
这位老师就是本市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的,家里一直想让他考公,考了两年都没考上,就说先来这里找份工作做着,边工作边复习,实则他是想逃离家里令人窒息的氛围。
这位英语老师性格比较腼腆,戴着眼镜,镜片看上去挺厚的,他的工资是按课时费算的,每个月都不一样,多的时候两千多,少的时候还不到两千,但是他在这里过得很开心啊。
上了半个学期的课之后,他就跟家里说想一直留在陶家村当英语老师了,但是家里不同意,还是想让他考公。无奈他只好三战,结果还是没考上。
结果出来之后,家里人曾一度以为是工作让他分心了,导致成绩比上一次还要差,甚至都动了让他把这份工作辞去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