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孤不杀伯符,伯符却因孤而死
雁过留声,可人过,却未必留名。
就算将这名字侥幸留下了,可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哪里能写得尽一些“英雄人物”绚烂的一生
后世提起三国,往往想到的是魏、蜀
这是因为三国志是以魏为本,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主角。
似乎吴国,像是一个小透明一样。
事实上,蜀亡于魏,魏又被晋所篡,明明吴国才是三国中活到最后的那个。
可又有几人在意呢
三国志大抵是可信的。
这是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个靠谱的人。
且,他本是三国时期的蜀人,后来去了晋国,许多事情都是亲身经历的。
不过,在涉及到“吴”国的历史,陈寿并没有切身经历,他大多采用的是吴国官方编纂的吴书的观点。
而吴书的作者是孙权手下的重臣韦昭
那么韦昭,或者说吴书又代表的是谁的立场
一些有损于“孙权大帝”的历史真相;
一些鬼蜮伎俩,阴谋算计;
他敢写么
吴书中敢留下来么
这也是为何,在孙策遇刺这件事儿上,三国志、后汉书、江表传、资治通鉴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
简单点说,就是吴郡太守许贡被孙策杀了,然后许贡的门人要报仇。
江表传与资治通鉴中记载,是孙策带着侍卫出门,因为马快,落了单,突然遇到了许贡的三个门客,杀了孙策。
其实这中间疑点众多。
首先是许贡已经死三年了;
其次孙策是因为等粮草,所以才突然停下来,去狩猎的,这是突然事件,且许贡的三个门客根本就不知道孙策会落单,没理由提前埋伏。
这中间要说没有内鬼
怎么可能
而在三国志中,讲述是许贡的儿子参与了刺杀,是早有预谋的,不止是三个门客。
后汉书中更是明确写出,是其小儿子制定的计划
那么问题又来了
其小儿子哪来这么大的本事连孙策等粮草,闲得蛋疼去狩猎,都能算准
孙策身边有坏人哪
如果再考虑到孙权继位之初的处境
后人的影响,好像是孙策留下“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然后兄友弟恭,江东上下精诚团结,铁板一块儿
可实际上,截然相反。
张昭更让孙策的三弟孙翊继位,因为孙翊与孙策的性格一模一样。
周瑜在外面,还没赶回来呢。
那时候的孙权可谓是地狱开局。
手中没兵,没粮,他打算靠亲戚,结果亲族孙暠第一个造反;
造反的原因是啥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孙权想倚靠六郡太守,结果,庐江太守李术造反原因是啥咱也不敢问。
孙权的舅舅吴景有权有势,驻军丹阳,孙权想靠他
但这位舅舅服孙策,却不服孙权,孙策刚一死就拥兵自重。
唯独,孙权的表哥徐琨,在这个时候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