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里边总有些诸如老孟头这样的人,他就是个坐馆大夫的药童出身,爹娘早死之后,他被一名大夫收留,成为了那名大夫的药童。
那时候,老孟头还不到十岁的光景。
在那位大夫家呆了十来年,那位大夫被宣召进京,成为了太医院的一名正八品御医。是以举家搬迁,但却无法带着老孟头一同进京,那不符合明朝的户籍制度。
好在老孟头这十来年早就留了心思,他不但认识了字,还偷偷摸摸的学了不少医生的手段。虽说是贱籍,但老孟头却跟当时的仵作关系不错,干脆认了那人做干爹,改籍成为皂隶,最终成为了一名仵作,从而得到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明朝改籍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但这所谓的不容易,指的毫无疑问是普通百姓,对于官员,尤其是地方父母官,又不是大批量的,而仅仅是一两户人的户籍,改了也就改了,正常来说也不会有人发现,而即便被发现了,也不会有人去多事。
是以很多懂些医术却苦于不是医户的人,就只能“自甘堕落”的变成吏籍,成为一名仵作。当然也有像是老孟头这样,懂些医术,正好又跟仵作熟识,哪怕年岁相差不那么大,却依旧认了对方做干爹从而获得改籍的机会。
作为仵作,也不是所有人都甘心情愿一直这么干下去的,尤其是那些本是普通民籍的人,他们之所以选择让自己的户籍变得更差一些,是有所希图的。
在衙门口办事,哪怕是地位最底下的仵作,却总能接触到各任官员。很多仵作是刚当上这个职务,没两年就开始挑选徒弟,然后绝不藏私的将自己所有关于仵作的知识都传下去,只希望自己的徒弟能尽快的挑起大梁。
首先,仵作培养徒弟肯定是衙门出钱,其次,徒弟本事越大,师父当然越舒服,有什么事交给徒弟办就行,自己只需要总结和指点。
最最关键的,却并不是这些,而是仵作在为衙门效命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或者跟官老爷们关系比较好之后,只要后继有人,便可以选择向官员提出辞呈。
这个辞,当然不会是像老孟头这样辞去职务回家养老,这些仵作,通常都会在自己壮年的时候就提出辞呈,并且恳求官员给自己更改一下户籍,把吏籍改为医户,这可是惠及子孙的大事。
正值壮年的仵作,摇身一变成了医户,他当然不会留在本地,而是拿着自己的户籍文书,到其他地方去,先成为一个游方郎中。
能不能成为坐馆或者更高的御医倒在其次,哪怕只是个游方郎中,普通百姓家里,也都是很欢迎的。三十岁结婚生子是晚了些,但绝对没问题。一旦娶妻生子,那就算是一辈子定了型了,生下的子嗣本身就是医户,自己所学所知都可以教给子孙,还可以让他们拜入一些专门学习医术的机构进行学习,那保不齐就能出现个坐馆大夫。也不需要真的成为御医那样的官员身份,只要是个坐馆大夫,那么绵延下去的,都是安安稳稳的富家翁,再也不会受穷捱苦。
这大概是除了科举之外,最大限度改善自己户籍的道路了。
老孟头那个干爹就是如此,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后人继续从事这样的职业,收了老孟头做干儿子,等到他接班,自己也花钱改了籍,带着家人迁居到其他地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