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都是宋初的情形,毕竟那会儿的宋朝可谓是一穷二白,虽说从柴家手里夺得皇位没费一兵一卒,并未像其他朝代的更迭那样战祸绵绵,导致民不聊生,需要很长时间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但五代十国本就继承于千疮百孔的晚唐,短短七十余年间又是纷争不断,各自为政,整体的国力可谓衰败到了一定的阶段。幸而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抑武扬文,看起来是国运不济国力孱弱,但在内部却是百花齐放,农业手工业发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以至于到蒙古人把宋朝逼得不得不南渡,仅凭长江天险与蒙元划江而治,看起来已经衰败不已的南宋,其实都经济极为繁荣。江南本就是鱼米之乡,再加上哥汝官定钧五大名窑的产生,南宋的瓷器出口达到了历史以来的顶峰,要不怎么被蒙古人打成了筛子,却还能在杭州歌舞升平夜夜笙歌呢?
是以,到了南宋,哪怕宋朝的国训之一就是节俭,可上梁不正下梁歪,皇上和高官都在西湖边整天饮酒作乐白日宣淫,下边的官员自然也就不那么讲究了。反正有钱,想怎么造就怎么造,别说石棺,怕是曾经都有人会给自己打一副金属的棺材,而在中国古代,任何朝代,金银铜铁锡这些金属,都是禁止民间大量采买和使用的。
可想明白了的程煜却又有了新的迷惑,那黄平不可能不知道他编的这个故事,骗过程煜容易,但想骗过摸金校尉传承的孙守义,那根本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整个大明,也没有几个人能比孙守义对墓葬规制懂得更多了。是以,他这个故事里的纰漏,到了孙守义这儿,几乎会被第一时间揭穿。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的编造这样一个故事呢?
很快程煜就想明白了,这是黄平在试探他。
这个故事,在摸金校尉的眼中根本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漏洞,但如果不了解宋代的墓葬规制,没有亲眼见过几座宋墓的话,却又很难能拆穿他。孙守义是个特例,他虽然几乎没下过墓,但却由于世代的传承,导致了他在这方面的知识成为了体系。而像程煜这种普通人,是不可能建立这样的体系的。
所以,当程煜听完黄平的故事之后,虽然依旧保持着怀疑,但想必黄平却已经从他的表现,管中窥豹,了解到程煜真的跟摸金校尉并无太深的牵绊。
想深一点,黄平给程煜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上漏洞百出的故事,如果程煜当场就表现出“你在搞事情”这种态度,那么程煜也有可能是四家摸金校尉之一。而程煜的表现却截然相反,黄平对此也未必满意也未必不满意。黄平必然能够想到,程煜听闻了这个故事之后,肯定会将其原封不动的转告给孙守义。
而孙守义作为摸金校尉的一员,就必然能够洞悉这个故事里的破绽,从而告知程煜,程煜就很有可能反转过头来找黄平的麻烦,又或者在今后与黄平的接触当中露出端倪。
这也是黄平进一步试探孙守义究竟是否摸金校尉的手段。
这一点很好区分。
孙守义以及其父孙成,如果只是普通的盗墓贼,不管是南方的土夫子还是北方的土耗子,孙守义几乎没下过墓这一点,大致上都是可以相信的。那么,孙守义即便有其父的传承,也未必知道宋墓的详细情况,更加不可能把历史跟墓葬规制结合的那么清晰。
这世上,除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极少有人在没下过几座宋墓的情况下就能摸清楚宋墓的整体状况。
只要程煜在黄平面前露出任何端倪,黄平都可以进一步的确认孙守义的身份——哪怕他其实已经知道,孙守义必然是摸金校尉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