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死道友不死贫道
“小高,帮我拿一只阔口皿白如,去开c14和光谱仪,把这些拿出检验”
丁院长刮着箱子里的铜锈粉末,递给白如后又看了一眼李定安,“年纪轻轻,态度却一点都不端正别含含混混的,要说说清楚”
领导又笑了,其他的几位专家却是哭笑不得丁守义,你前一句还在骂学生态度不好,后一句就要让他给我们上课
那李定安是该谦虚,还是不谦虚
不过他们也确实好奇既然好几部史料中都有记载,而且并非同一时期的史书,那就并非孤证,也说明这东西确实有出处。
“都坐下听,别把李定安吓着了”谢教授坐了下来,又开着玩笑“不听老丁都开始指桑骂愧了”
吴湘也坐了下来“别紧张,都是老师前辈,说错也没关系”
一听这句,其他几位专家就不停的笑李定安对上领导都不虚,还紧张
“好的吴教授,那各位老师多指正”
李定安笑着点点头“昨晚上我回来后,就请了国博的两位同事,帮我一起查,重点先从元代史料着手”
“等会这不是南宋的皇子棺椁吗,为什么要先查元代史料”
“肖院长,是这样的元初的时候,江南释教都总统僧官杨琏真迦奉宰相桑哥之命,挖掘钱塘和绍兴两地的南宋王陵和皇陵,前后历时三年,可谓是掘地三丈连皇帝肚子里的水银和头盖骨他都没放过
也因此,国家文物局从十年前开始发掘南宋帝陵,但迄今为止,出土的全是瓦当、碎瓷以及石构残件。简而言之,值钱的东西全被杨琏真迦盗走了所以要想查这口铜椁的出处和流传轨迹,最好的办法是先从元代史料下手”
“原来是这样”肖院长恍然大悟,“各位老师别见笑”
谢教授摇摇头“肖院长你别谦虚,只要不是专门研究宋史元史或是考古相关的,大都不知道这段典故。甚至包括我在内,在座的至少一半都只是一知半解”
“那就行”肖院长笑了笑“李定安你继续说。”
“好我们先查了元史,其中只记载了杨琏真迦在杭州和绍兴挖掘了哪些墓葬,挖到了多少珍宝及金银财货,并没有提到具体品类,所以只能继续往下查
之后,我们查到清代史学家邵元平撰著的元代史续弘简录有相关记载,但很少。所以又查,之后从续弘简录查到同样是清代史学家魏源编撰的元史新编也有提及。
然后又从元释新编的释老篇中查到了杨琏真迦盗走的大概品类,之后又从元代史学家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著耕录中查到了具体数目”
“李定安,你等会”
刚说到一半,又被一位专家打断,“元史新编释老篇只有目,而无文,你是怎么查到的”
看了看他手里的手机,李定安笑了笑“杨老师,你查的是国家电子图书馆的资料吧因为抗日战争时北平图书馆南迁,导致元史资料丢失了一部分,所以有缺失你查南京图书馆,它前身是江南图书馆,有关江浙两地的古籍多一些,其中就有相对完整的元史新编”
“嗨真有”杨教授翻着手机,好不惊奇,“藏这么深,你怎么查到的”
“就是按图索骥”
“扯淡”
“老杨你别打岔李定安你继续”
说实话,谢教授也很惊奇,其他专家同样惊奇,因为真的不好查。但与之相比,这都是次要的,得先让李定安讲完。
李定安点点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查,最后查到元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鲜于枢在浙江宣抚司任职时,从杨琏真迦手中买过一批南宋帝陵墓葬品,也终于算是在鲜于枢的困学斋杂录中查到了这口铜椁
鲜于枢称,杨琏真迦挖掘宋宁宗赵惇与皇后李凤娘的合冢时,从陪陵中挖出了许多陪葬品,其中就有这口铜椁,另有银棺,其中尸骨将将两尺所以他推测,陪陵的主人应该是宋宁宗的长子赵挺或三子赵振
当时我们推断赵惇的长子赵挺夭折时已经六岁,至少应该有一米一左右,这口铜椁肯定没办法殓葬。再者当时赵惇刚被孝宗赵昚立为太子,而且太上皇,也就高宗赵构还正值盛年。
而赵构这个人对佛教和道教都不怎么感冒,特别是佛教,他认为是外来的异端,没少打压换位思考,当时的赵惇应该是不敢在儿子的棺椁上刻佛祖的
之后又查宋史,赵惇第三子赵振就是两岁时夭折,而那年,恰好孝宗禅位,赵惇登基为帝,所以可能性又大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