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当蔡州大胜的消息传到朝廷,大臣们第一感觉不是开心,而是尴尬。
满满的、大写的尴尬
在不断地接到了陈贵谊那不咸不淡的奏折之后,还有江万载的奏折弹劾陈贵谊的所作所为,以及通过其他人的报告,朝堂上的文官大员们回过神来,清楚了原来这陈老兄,可耻地背叛了文官序列,站在了大头兵孟珙的那一边,对他言听计从,不但不制约他,还积极配合他行事,杯葛江万载,逼得江万载这个主将只能当运粮官。
又一个史嵩之,其利欲熏心,自甘堕落,与大头兵沆瀣一气
监军不监督军务,不教武将怎么打仗,这还得了
“崇文抑武”是朝廷的政治正确,好不容易才让文官取得政治优势,断断乎不许轻弃。
伐金之事是前任右丞相史弥远的决策,当时确定以江万载为主将,孟珙、江海为副将,陈贵谊为监军,实际行动时,以孟珙为最高指挥官。
现任右丞相郑清之是接替史弥远上任的,正是勇于任事之际,在他看来,此种安排大不妥当,江万载文武全才,理应为主将,真正履行作战责任,更好地贯彻执行朝廷方略,而不是交由孟珙这个武夫来话事。
郑清之1176年11月2日,初名燮,字德源,又字文叔,别号安晚,庆元府鄞县浙江宁波人。
他于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及第,参与拥立宋理宗即位,历任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要职。在绍定六年1233年权臣史弥远死后接任右丞相兼枢密使。
郑清之是史弥远的党羽,不然也无法上位,但他又希望能摆脱史弥远的影响,因此他就想变动伐金大军的人事安排,江万载武官出身,近年来中了进士,改任真正的主将正好合适,这体现了我大宋朝文官指挥武将打仗的优良传统。
他把他的计划一说,朝中的文官们齐说好好好,正该如此
但遭到了京湖制置使史嵩之的抵制,他认为伐金大军以忠顺军为主,就应该由忠顺军主将孟珙负责,不然的话史嵩之也是进士出身,做的是文官,很清楚文官斗争的把戏,史嵩之说“孟珙打得很顺利,临阵换将是大忌,万一所托非人,则童贯之事重演就在眼前”
宋金两国约定“海上之盟”,就是因为童贯打得太拉胯,让金军知道了大宋的虚实,那士气就一下子上去了,打得宋军拉稀。
一番话就搞得诸人纷纷退缩,都不支持让江万载做真正的主将。
毕竟史弥远死了没多久,脸还是要给他侄子史嵩之,且伐金大军的军粮由他所在的京湖制置司供应,孟珙听史嵩之的,史嵩之有足够手段制约伐金大军。
关键在于他所讲的一旦不用孟珙,吓唬大家“童贯之事重演就在眼前”则大家就成了千古罪人,这个锅是谁都背不起的。
主将动不了,那就动监军陈贵谊,本来大伙儿不想动他,毕竟大家是同行,都是文官,文官动文官,岂不是让武夫们看笑话。
他们先是提醒陈贵谊要认真履行监军的职责,发现他一条路黑到底,继续帮着孟珙。
得,就换他
不过陈贵谊是老资格文官,一般官员去换他,搞不好他来个抗旨不遵,要是孟珙又打胜仗了,那他更有理由,以这个老小子热衷名利的尿性,真有可能抗旨不遵
抗旨不遵,对于我大宋文官是件事吗
真不是件事
在很多人心中,抗旨不遵的结局往往十分凄惨,轻则撤职,稍微严重些就得问斩抄家,再严重一些甚至会株连九族,毕竟在古代是皇权至上,在世人心中,帝王就是天,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服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