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问道,“你认识皇宫大戏院的欧老板”
哈德尔点点头,真说起来,这位欧老板也是做娱乐业的,而且人家早在45年就进入了这一行。
但就和此时大部分港岛戏院老板一样,这些人只做戏院演出类的娱乐业。
四处邀请剧团、钢琴这些娱乐项目来演出,可惜辉煌了十几年,听戏虽然是本地人最常见的娱乐活动。
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越来越显得无力了。
然后就被电影打的越来越难以生存。
哈德尔笑着说道,“说起来,你和欧老板还是竞争对手。而且他们这些戏院老板最恨的,就是你和邵老板。”
楚向前哈哈一笑,心里却毫不在意,谈判最后看的是价格。
当初戏院地皮就花了39万,建造戏院则足足用了200万港币,可以说,这座戏院当年在港岛,就是国家级别大戏院的存在。
但用了二十几年后,慢慢就有些落伍了。
用后世人的眼光去看,连未来第一座大型电影院都比不上。
可只要买下来,北角一带和鲗鱼涌的人,甚至筲箕湾的人,今后看电影肯定只会跑去大戏院。
毕竟设计之初,就是用做演出用,光影和声响效果极佳。
花钱改造一下,又能改建出400个楼上超等座位,等于一下子从原来的908个座位,扩大到1200个。
以及一个容纳120人的试映室。
楚向前都想好了,等改建完成,今后这家戏院今后只放自己公司的电影,空闲的时候,照样请戏曲团过来演出。
甚至连欧美的卖座电影都放映。
否则很难让1200个座位,常年维持高入座率。
未来港岛好几家专门放西片的电影院,赚的可不少。
可见港岛电影的没落,和好莱坞电影其实没多大关系。
真正的主因,还是失去了湾湾和南洋市场。
80年代末时,港岛的剧组只要请到了当时卖座的大明星,就会有湾湾的片商提着麻袋,几百万、上千万港币的直接购片。
这笔钱在当时,已经足够剧组拍戏。
甚至一度花了3千万港币,买周星星的济公,结果却赔的底裤都没了。
而且当时港岛的片商又自信过头,觉得湾湾5条院线,没港片撑着,院线就得亏本。
最后自己会服软。
可人家又不是泥捏的,港片不降价,我就去放好莱坞电影。
不过最初几年培养好莱坞电影的观影习惯,也没那么容易。
不得已下,这些片商就想到了自己搞电视台,在电影频道里播放以往的电影,没想到比直接买电影赚的还多。
而此时的港岛电影圈,明星、导演的片酬早就暴涨了好几波。
龙叔91年片酬800万,发哥400万,杰哥180到200万,周星星300到800万,华仔300万。
可第二年龙叔两千万,发哥1千万,杰哥1千万,周星星800万,华仔也是800万。
到了93年,周星星的片酬再次大涨到1200万,可惜当时星哥和李秀贤的合同没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