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大家就开始分工。朱允炆亲自写了封信,给大秦国送去,请求援兵。又让“秃子”托马什翻译,给波西米亚人也寄一封。贝克有个朋友,在布拉格做生意,认识不少当地能人。朱允炆便委托他,把信隐蔽送往塔博尔大寨,再去找那边主持防务的普洛科普神父,要求他出兵响应。又让齐泰负责召集军队,黄子澄负责疏散附近民众,工正“石匠汉斯”集结人手,运送军械。
他的命令,沿着一条条道路,迅速传了出去。很快,从洛林的乡村,到波西米亚的矿坑,数不胜数的人,得到了消息。留守各地的王府官员,开始征集粮草,发放武器。
在领主们自己也不知情,或者不敢知情的情况下,一辆辆运送粮秣的大车,一队队拿着长矛、链枷,乃至镐头和镰刀的农民、矿工,在吴国那长条形的国土上,如同河道里突然暴涨的河水,迅速流淌起来。
一个礼拜后,朱允炆与大臣们商议,认为王府的军队编制倒是够,但行政编制已经完全不足使用。现在既然是战时,也就没法太过讲究。因此,将长史司扩编,增设六科诸司,处理战时纷杂的事务。在三卫之上,增设都督府,统一管理军队。地方上的布政司,以及州县官吏,暂时不做调整。
调整完成之后,敌人的情况也基本摸清楚了。有农人报告说,施泰恩贝格正带兵出城收缴粮草,朱允炆立刻派遣右卫千户“铁匠亨利”为先锋,率领三百选锋,发动突袭,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阵斩施泰恩贝格。明军趁势抢占了他囤积军械的堡垒,还攻占了伯爵领上的两座城镇。不过,施泰恩贝格的老婆,率领亲信家丁,聚保山寨,一时还打不下来。
不过,后续明军还在源源不断抵达。每天,都有衣着、武器各异,甚至语言都不相同的队伍,来到镇子上集结。人数之多,甚至超过了朱允炆自己的预料。但另一边,大秦国却说,这边还没准备好,让他再等等。塔博尔寨方面,也没有回复的消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朱允炆和齐泰、黄子澄等人商议之后,认为事已至此,不能再等了。其他不说,集结了超出预计的这么多人,光是吃粮,都撑不了太久。总不能学徽钦二帝,把勤王百姓解散吧?
朱允炆还认为,大明的诸多藩王,暂时来说,最能打的就是他四叔。每次出征,四叔就是亲自带队,因此士卒无不用命。虽然四叔对自己似乎态度不太友善,但这一点,还是学学他比较好,然后才有机会超过他。
自己现在还没得到父皇的承认,那就先按藩王的职责来——虽然距离遥远,但也要让父皇看看,他当个藩王,实属大材小用,当然也会是成就最厉害的。
如今没有盟友帮忙,确实会难一些。但朱允炆等人一路也没白挨打,已经知道,战争这种事情,本来就会发生无数意外,指望全盘按计划来,肯定不现实。
而且,现在吴国的实力超出预期,也可以补上计划里的很多缺失。他们完全可以独自作战,一举消灭蛮王西吉斯蒙德了。
很快,朱允炆便宣布亲征,亲率西吴三卫,号称十万,浩浩荡荡,旌旗延绵数十里,朝阿勒曼尼腹地直扑而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