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天天被汉军骑兵追着戳的骑射手,这些能够列阵和汉军对战的重步兵,才是单于本部军事力量的最好体现,也是他们压制其他部族的底牌。毕竟,从安息到朝鲜,大半个亚欧大陆,基本上也就这帮人能跟汉军正儿八经打打野战了。其他那些,更是经常连一回合对射都撑不住……
后来匈奴离散,郅支单于只剩下上千人逃到西域,当地人都不敢得罪他。郅支性情残暴,动辄残杀贵人,凌虐部众,然而周围的康居、乌孙人,坐拥上万骑兵,都不敢违逆他。直到汉朝消灭郅支,匈奴的影响才消失。可见这威慑力有多大。
所以,在看待战术的时候,就容易给人一种“穷人才玩骑兵,有条件的都去准备重步兵了”这样的感觉。哪怕紫帐汗国自己这边,也经常这么看,觉得骑兵不稀奇,而拥有良好训练,能够进行土工作业和工程施工的重步兵,才是军队现代化的标志。
而唐赛儿他们的问题,也就在这里。
之前,她自己也说过,义军在战斗中,经常面临冲击力不足的问题。而郭康他们也早就指出,问题的关键,是正规化的水平不足。
农民军虽然也会进行训练和整编,有条件也会招揽正规军的士卒,乃至中下层军官,但相比于明军正规军,他们的组织还是太草台了。因此,也只能使用“丐版”的战术,没法真正发挥骑兵的冲击力。
而李玄英分析了一套之后,大家发现,不仅是骑兵有问题,他们这边,步兵的缺失也是个非常要命的情况。
可能是为了以弱制强,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官军周旋,唐赛儿她们这派,传下来的兵法里,着重讲的都是如何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尽可能四处出击,让官军疲于奔命。说得难听点,其实就是传统军事理论中,草原游牧民那个定位。只不过,是借助民间乘畜,乃至驴骡这些,在朝廷腹地进行流动作战的“游牧”战法。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先把敌人拖累、拖死,才是最好的动手时机。
在元末,这一套思路其实很好用。然而,唐赛儿她们起事的时候,碰到了最难缠的对手。朱文奎他四爷爷,不但军事才能出众,指挥经验丰富,而且最擅长的就是捉打游牧势力。所以唐赛儿碰上之后,就更加憋屈了……
讲明白这些之后,唐赛儿接触了另一个视角,也开始理解了。
而这段时间的作战,也验证了他们的一些想法。比如,之前的观察和推测确实有道理。她这个训练方式和阵型安排,还是过于简单,效果很难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