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对此并不否,“叶嘉蓉什么时候换笛子。”
陈璇“月底。”
李安“提前和师姐联系好。”
陈璇“嗯呐。”
饭后李安来到书房给车耀光打了个电话,问了问车琳这两天的身体状态,单从后台他只能看到小车每天都能保证四个小时左右的练琴时间。
电话里车耀光说车琳这两天状态不错,尤其能吃。
能吃好。
“那我就放心了,还有四天就比赛了,期间让她注意休息,不要做太多练习,今天是13号,后天吧,让她下午放学再来一趟昱东校区。”
车耀光“好的好的李老师,还像那天。”
李安“对,您快忙吧,我们随时联系。”
挂了车耀光打电话,李安又给徐丽和刘丰瑞的爸爸各去了一个电话。
17、18号是少儿专业组的比赛,比赛前他得再给这几个孩子打打气。
约定好时间,他放下手机在书房里转了两圈,来到窗边放松了一会眼睛。
一刻钟后,他回到电脑前打了ord。
关于那十节教师培训课,他有些初步的想法。
针对艺考集训生的突击方法其实就那么几种路径,关键点在于老师的经验,如何判断出学生已经达到进入下一阶段的最低要求。
这个最低要求并非学生已经将上一阶段布置的曲目或练习以一定速度完整弹下来,而是弹出来的内容是否为有效。
比如初期阶段的有效,它包含学生是否达到一种相对放松状态,三关节支撑是否有力,落指意识是否积极主动,识谱效率等等。
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在几小节的演奏中看出一个学生目前所处的阶段,哪里需要加强,哪里需要改正,哪里需回炉重造。
但这只是孤立来说,若将这种经验和集训生群体联系到一起,李安则认为必须要加上一条,甚至可以称为是最重要的一条哪里应该适当放弃。
除非天资过人,否则花再大量的时间锤炼手指也是无用功。
这里的无用功按理应该加上一个引号,因为练手指总会有收获。
可集训生群体学琴相对普通钢琴爱好者学琴有着明显差异,后者更像是过程导向者,而前者则是结果导向者。
集训生的目的是通过学一门乐器考大学,目标是考大学。
所以他们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水平提高至某一过线高度。
且先不说这本身与学艺这件事的背道而驰,就说一名钢琴老师如何在短时间内将一名零基础学生打造成一个具备“一定水准”的演奏者,这里老师是要学会放弃的。
若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是不合格的老师。
那么二选一行不行,比上面好点,但还不是好方法。
什么是好方法,要把胡子眉毛分开抓,分清主次,分类施策,分析全局,对症下药,这样最后才能突出一盘棋。
学生最后走进考场,展现的也就是这一盘棋,评委看的也就是这一盘棋。
何如让集训生下好这盘棋
大致构思出课程框架,李安觉得十节课差不多能把他想分享的内容分享清楚。
后续一点点填充就可以了。
比如在分类施策这个标题下,一定要强调对症下药,找准问题切口下功夫。
他会把存在于集训生身上的各类问题总结出来,然后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他还会给出每种问题的解决周期,并提示如果周期内学生照法不能解决,老师需立马降低要求和标准,绝不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