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拖的越长,金国内乱的可能性越大,到时可以不战而下。
刘整听完,觉得有点道理,主要是皇帝陛下,不愿意轻易的去攻坚城。
赵与芮登基后,宋朝已经与金国和蒙古打了很多大战,但赵与芮都在尽量避免去攻打坚城,减少伤亡。
像金国的南京,防守相当坚固,历史上要不是金国皇帝完颜守绪先跑了,蒙古还是攻不下。
现在赵与芮就是想逼降金国,金国除了这三地,全为宋军所占,宋军先加强当地统治。
“以前所有金国的官员全部换掉,一个不留,官声不好的,全家诛杀,官声较好的,移居大员。”赵与芮沉声道“所有地主,全部查抄,粮田分配给百姓和我们的将士。”
“集合当地所有工匠,征为国有,在各州设匠作局,打造兵备,加固城防。”
赵与芮这波攻取中原,查抄所有地主,就能让大宋朝进帐数千万贯,等打下南京等地,再查抄下,整个金国的地主被赵与芮抄完,最少能得上亿。
至于抄到的粮田更是近千万亩计,其他财富不计其数,绝对是大发一笔。
赵与芮这是比蒙古还狠。
蒙古人进河北、山西还得依靠当地豪强和地主,也没敢轻易查抄所有富户。
赵与芮直接查抄,地主一个跑不掉。
“洛阳现在谁驻守”赵与芮这时问。
“回陛下,是王鉴。”余玠道。
赵与芮脑海里立刻闪过王鉴的资料,这人是赵葵旧部,原强勇军副统制,赵葵在推荐刘整之后,又推荐了王鉴。
赵葵先后向赵与芮推荐了余玠,吕文德,刘整等军方大将,这些人在历史上都留有盛名,所以赵葵眼光还是不错的。
后来又向赵与芮推荐王鉴,也明说王鉴能力比余玠他们三个差了点,但在大部分宋军将领中已经算不错。
“王鉴沉稳不犯错,擅守而不擅战,这是赵制使的防守良将啊。”赵与芮当即赞道。
余玠和刘整也都笑了,这是赵葵推荐的原话,王鉴这人比较会防守,不怎么打进攻战,当年跟着赵葵父亲赵范时,驻守淮东某城,敌军数倍兵力而不能动,防守战做的相当好。
这人和赵与芮一样,也喜欢在城头弄席棚来防箭,当然,宋朝的防箭棚没赵与芮的效果好,现在王鉴都在学用赵与芮的雨棚。
余玠也是认人用人,以王鉴守洛阳这座重城。
为啥说重城,因为宋军得到洛阳后,迁居了大量的中原百姓,这城中现在有好几十万人,目前在中原除了南京外,是人口最多,生产力最强的大城。
“朕要从两淮调一百名火炮工匠,你们在洛阳设火器局,征调当地工匠五百户加入,全军事化管理,严控进出”这套标准在建康就做的挺好,建康府也有火器局,为两淮打造火炮,赵与芮登基数年了,也没泻密。
制造火炮最难的是失蜡法和泥铸法的应用和灌注,赵与芮这边统一用失蜡法,而失蜡法操作,只需要几个重要工匠知道就行。
这些工匠现在都是朝廷正式官员,享受高官厚禄,首先基本不可能被收买,其次全家进出都有锦衣卫跟随,外出也是,更没机会接近外人。
他们在工厂制模,然到另一个厂区灌注,这个厂区的工人们只负责融炼,每次完成铁水出炉后,就会被叫走,到另一个铁炉去干活。
等成品转移到另外的地方,给其他工匠打磨和加工,其他工匠根本不知道这种炮是怎么弄出来的,而且因为赵与芮引导性的在模炮外围都加了几层铁箍模样,并分成三四段,所以无论是南宋火器局其他工匠,还是蒙古人,都以为宋军的火炮是打了几截之后,再连接起来。
更狠的是,赵与芮的每个火器局里,都有专门打造另一种火炮的工匠。
这些工匠以熟铁打成铁片,然后再卷起来,形成火炮,再用三截拼接而起。
完全以类似洪武大炮的铸造方式在打造,每门炮极为耗时,失蜡法造二十门,这种一门都造不起来,一厂区弄十几个工匠在打造这种炮,一个月才造一门。
造出的炮基本不用,比如两淮地区每过三个月,就运几门炮到临安就地融化回炉,重新打造。
临安造来出的,运到两淮,然后回炉。
这让大部份工匠们,都认为宋军造的炮就是用这种方式,每隔几个月还有一些废炮被拉回。
赵与芮是不但骗蒙军,连自己人的工匠也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