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打了几天后,蒙军就受不了,纷纷要求退兵。
此时口温不花也好,察合台也罢,阔端也好,所有人一致认为,想要和宋军真正决战,在野战或阵地战中分出胜负,至少兵力得是宋军两倍,甚至三倍,四倍以上才能干。
差不多的兵力情况下,现在完全拿宋军没办法。
也就在进入十二月的时候,窝阔台的议和使者也找到了口温不花,他带来了大汗最新的旨意,窝阔台居然有了议和之意这让口温不花他们大惊失色。
此时他们才知道,不久前蒙使入宋,和宋朝皇帝面谈之后,回去向窝阔台汇报,也不知道宋朝皇帝说了些什么话,反正窝阔台有议和的意思了。
信使来到口温不花等人面前时,第一句话就是说“我大蒙古以前和宋人也没有血海深仇,宋人只想灭金,如果这里战事不利,合汗说,可以试着议和。”
窝阔台故意把决定权交给察合台,表面说你们看这里打的怎么样,然后再决定。
如果占上风可以大胜,自然可以不用议和,但现在这种情况,除了察合台和阔端不满,其他人都想议和了。
察合台不满是宋军还有兵马在他领地内撒野,到处掠杀,而他的兵马也在帮阔端时几乎打光了。
阔端的不满是,一旦决定议和,意味着他的领地没了,或变小了。
十二月中旬,蒙军正式考虑议和之事,口温不花带大军退回斡罗孩城。
其实蒙军上下对议和这种事也不是很反感,因为之前他们多次打西夏,数次围攻中兴府,包括水淹的那次,最后都是议和撤兵了。
当然每次议和西夏会给点公主或粮钱什么的,包括还有答应他们不交易给金国和宋人战马之类的各种条件。
现在和宋人议和,估计是捞不到什么好处,但他们肯定要霸住现在的地盘。
蒙古人和西夏就议和了几次,所以在议事上是老手,既然决定议和,立刻派出使臣。
没多久,信使汉臣刘润前往中兴府,与孟珙商议西夏罢兵之事。
按大宋皇帝赵与芮的说法,西夏这边议和也好,继续打下去也好,全权由孟珙做主。
但让口温不花他们愤怒的是,就在他们前脚退回去,准备议和的同时,宋军刘整十几万人打西平府去了。
宋人是一边打一边谈判,让蒙古人相当恼火又无奈。
十二月二十四,刘润到中兴府,递上议和书,要求宋军退出中兴府,蒙古把养马的肃、凉等州让给宋军,基本就是把西凉府以西的,包括宋军目前打下来的瓜州,沙州给宋军,实际就是再给个甘州、西凉,约相当于西夏左下角,五分之一地盘,西夏当年在这些地方年养战马二三十万匹。
从刘润到中兴府后,双方开始长达半年的谈判,并且一直打打谈谈。
宋军不停从四川、福建、荆湖地区移民百姓,调动兵马,把防线整体往前移。
此时四川南部各县府和荆湖地区的兵马都能往前移,福建就更不用说了,赵与芮原本就把这里当大后方,年年招募新兵,而眼下福建现在处于大后方位置,完全不可能有战事,大量兵马往前调移。
在半年后双方好不容易谈判成功约定界线之后,宋军在西夏地区已经集合了三四十万驻军,为下步大举入侵蒙古做好了准备。
十二月二十五,中兴府。
蒙古使者汉臣刘润这会还不出名,他儿子是后来蒙古著名的汉臣刘秉忠,也是忽必烈极为看重的汉人大臣。
历史上正是这个刘秉忠将来为忽必烈建议,用汉人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意,改蒙古为大元。
刘润昨天刚到中兴府,孟珙没见他,宋人告诉他孟珙领兵出去了,让他在中兴府等着。
刘润递上大蒙古的议和书后,和两个侍从在宋人给的院子里呆了会,就感觉到无聊,心中琢磨着能不能出去看看。
跟着他来的两个侍从,一个是蒙古人,一个是汉人。
蒙古人叫哲库,其实他才是主要的议和使者,因为宋人好像不喜欢蒙古人,所以哲库假扮侍从,每遇大事,刘润都要和他商量才能决定。
“不如我们出去走走刚刚进中兴府,感觉到城中有些不一样”刘润还在想出去的事,哲库已经主动提出来。
上次蒙军逼降中兴府的时候,哲库也在,这次再进城,他感觉城中有些不一样,宋军十月初才进城,他很好奇,宋军进来两个多月,城中会有什么变化。
进城时,他们被要求坐着马车,外面很多都看不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