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意命典韦为主帅,徐晃、高顺为副将,让两人统兵三千,星夜兼程奔赴雒阳。”
周琦这么做,也是为了给徐晃、高顺立功的机会,以后也好名正言顺封赏二人。
周琦当即召来典韦、徐晃、高顺,以先帝密诏示与三人,三人看完以后皆大惊失色,继而满脸欣喜。
拥立之功,乃泼天功劳,若能参与其中,所有人都会飞黄腾达。
周琦谓三人曰“此事机密,万不可对外泄露,我先在此地整顿兵马,等待盖先生过来共议大事。”
“你三人统领三千兵马,星夜奔赴雒阳,遇事有临阵决断之权。”
说完以后,周琦看向典韦,道“典君勇则勇矣,然统兵不及公明,遇事当多听听公明与高顺建议。”
叮嘱完典韦以后,周琦又看向徐晃,道“我知公明乃当世将才,今天下将乱,吾愿与公明一同建功立业,还请公明尽心辅佐典韦。”
他随后又转头看向高顺,道“汝与典君相处日久,当知其性情,吾亦不多言。”
“行军途中,遇事多思考,莫要冲动。”
徐晃闻言拜伏于地,道“若无明公之提拔,徐晃如今仍为河东一小吏。”
“某愿跟随明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徐晃这次,算得上是正式投效周琦,而非仅仅是此前的征辟关系了。
高顺亦如此。
周琦上前扶起二从,道“君不负我,我绝不负君”
典韦、徐晃、高顺领兵离去以后,周琦却是派人前往凉州,暗中捕捉董卓家眷。
他熟知历史发展趋势,知晓董卓必会在自己之前占据雒阳,然后行废立之事。
提前抓住董卓家眷,也算有了谈判的资本。
若只是两军交战,祸不及家人的潜规则,周琦自然会去遵守。
然董卓擅行废立之事,必会引得天下人唾骂,周琦这个时候以董卓家眷作为要挟,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此次雒阳巨变,周琦已经等待许久。
他现在又正好封候拜将,而且手握重兵,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
雒阳之事,周琦并不愿多管闲事。
但是这场政治巨变,周琦也必须从中捞取到足够的好处。
如今万事俱备,只等盖勋抵达。
过了数日,盖勋果然匆匆而来,脸上满是焦急之色。
他没有任何客套,直接问道“子异可是接到了蹇硕发来的天子密诏”
周琦故作沉痛的说道“吾闻天子驾崩,心中纷乱,骤然接到密诏,不敢妄自行事,这才在此等候先生,共商大事。”
盖勋也是啜泣道“先帝聪慧,我本来还打算平定凉州叛乱以后,返回雒阳多多规劝先帝,好整顿朝纲,兴复汉室。”
“未曾想,叛军初定,我尚不及赶回雒阳,就发生了如此巨变。”
周琦安慰道“事已至此,先生还请节哀,为今之计,还是应该先商量一下,如何应对先帝遗诏。”
盖勋闻言,却也是犹豫不定。
从情感上来讲,先帝厚待盖勋,将其引为知己,盖勋每有建言,先帝无所不从。
仅仅是这份知遇之恩,都足以让盖勋粉身碎骨相报。
而且先帝乃是君,盖勋乃是臣,奉君之命乃是本分,盖勋本不该犹豫才对。
然盖勋饱读诗书,晓得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道理,如果引外军威逼雒阳,插手朝廷大事,无益于江山社稷。
看到盖勋犹豫不决,周琦已经猜到了对方心中所想。
他略作沉吟,随后说道“立幼乃是君命,立长乃是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