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开始,大家都吃不饱饭,这么做可以救济无数百姓,自然算得上是大功德一件。
不过人嘛,总是有欲望的。
一旦屯田的百姓能够吃饱饭,如果再让他们每日劳作,然后将出产的粮食全都上交给国家,众人必然心生不满。
如此一来,轻则消极怠工,重则起兵叛乱。
如果把出产的粮食,拿出一部分分给百姓,还可以把屯田期间开垦的荒地,按照各自的劳动价值分给百姓,就让大家有了盼头。
如此一来,百姓们肯定会疯狂开垦荒地,努力耕种。
百姓们手中有了余粮,那么扬州的粮价自然就降了下去,官府也可以低廉的价格从百姓手中收购。
否则,如果境内都没有余粮,哪怕有再多钱财,又有什么用
要知道,关中饥荒最厉害的时候,粮食甚至涨到了八十万钱一石。
那个时候,有钱都买不到粮。
想到这里,周琦忍不住感叹道“先生之言,令吾茅塞顿开。若果真能平山越之乱,让无数流民生活富足,先生当居首功也。”
杜畿却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正色说道“使君未免高兴太早,如今困难之处,并不在于如何屯田,如何平定山越之乱,而在于如何度过最艰苦的第一年。”
“无论以工代赈还是屯田,在未能出产粮食之前,这些流民的口粮仍旧需要使君供应。”
“刘景升那里或能得到百万石粮草,可是对于这些屯田的流民而言,仍旧是杯水车薪。”
“想要让收拢而来的流民,渡过最艰难的第一年,除非举全州之力,让各郡县豪强大族掏出全部存粮,否则很难办成此事。”
周琦眉头紧皱,知道杜畿并非危言耸听。
这个时代的以工代赈,与后世又有很大区别。
后世那是生产力过剩,商品卖不出去,然后企业被迫裁员,人们失业以后,手中没有钱,没有办法消费。
没有办法消费,企业的产品更加卖不出去,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进入经济大萧条。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一种概述,经济大萧条的复杂程度,远不止于此。
那个时候的某国,实行以工代赈,就是变相给国民创造就业机会,有了工作就有了钱,有了钱就可以消费,可以消费就能刺激经济发展。
后世可以这么做,那是因为生产力非常强,却并不一定适合古代。
就好比现在,扬州连基本的粮食问题都难以解决,就算建造工坊生产的产品,也不一定卖得出去。
在这种大环境下,盲目使用以工代赈,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会将扬州拖垮。
这也是为什么,周琦明明知道有这个政策,却始终没有推行了。
除了手下没有可用之人,能够担些重任以外,也因为现在的生产力太低,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周琦沉吟许久,问道“先生可有解决之法”
杜畿摇了摇头,道“除非举全州之力,让各郡县豪强大族皆贡献出家中存粮,否则此事难成。”
周琦沉默了。
想要做到这点,何其难也。
不过想到了后世的某种组织,他不由眼睛一亮,道“我若在各个郡县修建官仓,不仅免费让所有人存粮于此,还可以按存粮时长给予他们利息,存粮越久,利息越高。”
“不仅如此,百姓所存入之粮可以是陈粮,从官府取的却是新粮。”
“先生以为,若推行此策,百姓以及各大家族,是否愿意将粮食存入其中”
杜畿眼睛大亮,很快就发现了这条政策的高明之处,继而说道“百姓们是否愿意将粮食存入官仓,终究还是要看官府的公信力度。”
这就好比后世的银行,正是有了国家作为后盾,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钱涌入其中。
周琦来到扬州已经一年有余,虽说在民间颇有威望,但是想要让大家为了贪小便宜,就把粮食全都存入官仓,尚且有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