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他矫情,也可以说他对周瑜实在太过寄予厚望了吧。
只可惜,纵观华夏数千年历史,也只有一个诸葛亮而已。
这种人,只存在于传说之中。
若诸葛亮遇到这种问题,想必会公正处理吧。
他若是那种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之人,也就不能走到如今的位置了。
人人有饭吃,人人有田种,人人有屋住,人人有衣穿。
“且吾观察过云杜民生,发现这里的百姓的确安居乐业,云杜县令也颇为清廉,算得上是个能吏。”
他不否认周瑜说的没错,就连周琦自己也会这么做。
这些年,周琦虽然招收流民极大充实了辖地的人口,可每次出征却最多只有四五万。
除此之外,信中还叮嘱周旌,要谨慎对待江夏蛮,不可因为他们的身份而进行区别对待。
出现这种事情,固然有地方衙门缺少人手,不愿把事情复杂化的缘故。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推移,吏治终究会变得臃肿而低效。
案子审理到了这里,阿古的判决其实已经并不重要了。
否则,哪怕贪污腐败再严重,舆论再如何汹涌,只要对方背景深厚,政治站队没错,基本上再大的事情都能压下来。
说到底,还是吏治不够清明,别人受到压迫反抗也是正常。
自古以来,能够做到这点的官吏,又有几人
莫说是周瑜以及云杜县令,绝大多数官吏在处理这些鸡毛蒜皮小事的时候,都会不以为意。
对于这种小事,他们甚至都不愿知道谁对谁错,只要能够早点平息事端,不让他们来烦官差即可。
此时的周琦,不可抑制的想起了那位历史上,刑法虽峻而民无怨言的千古一相了。
特别是江夏蛮,或许后世已经完全汉化了。
此等吏治顽疾,想要根除何其难也,周琦也不觉得自己有这个本事。
屁大点事,就算真能断个对错,于官吏而言又有何用他们会因此得到升迁吗
显然不会
所谓汉人,更多也是指文化而非血统。
看似简单,在乱世之中却难能可贵。
若无意外,本来有着大好前程的云杜县令,仕途也走到了头。
周琦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指责周县令办事不力,只是就事论事的述说事情。
然而,周琦心中多少还是有些不太舒服。
更何况,周琦当初能够稳定江夏局势,江夏蛮可谓是功不可破。
阿古与吴二之间最开始的矛盾,毫无疑问是阿古占理,官府最终却是明显偏向吴二,也未尝没有因为吴二乃是汉人的缘故。
唯有如此,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有可能让江夏蛮完全融入汉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