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地方对于成绩优异的士子,也愿意出钱资助,对方未来若是飞黄腾达,对于家乡而言也是好事。
除此之外,科举又分文举与武举。
文举又分很多种类,大致包括经学、诗赋、算学、法学、明阴阳灾异学等等。
其中明阴阳灾异学,包含天文、地理、占卜等等杂学。
这些种类的学科,其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设立,到了汉安帝时期,南阳左雄更是提出了改议举制。
为了保证地方官员举荐之人有真才实学,左雄向朝廷建议,对于地方所举荐的孝廉要进行考核,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以判断他们是否真的有才学。
如考试未通过,则取消孝廉名额,并且还要追究举荐的官员。
左雄此举,极大扫除了察举制的弊端,至少保证了被举荐者不会是那种庸才,这才导致大汉哪怕到了王朝末年,始终人才辈出,无比强盛。
因此,当科举文举内容公布以后,在楚国境内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
至少在汉武帝时期,这些考试的内容,都是朝廷要求被举孝廉者必备的素养,孝廉可以不是全才,起码在某方面能够担当大任。
那些有资格被举孝廉的世家子弟,在考科举的时候,至少也比寒门士子更有优势。
当然,文举的具体考试非常繁杂,其中所囊括的内容,在各地大儒以及朝廷高官的讨论下,也在不断完善。
科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选拔能够真正对朝廷有用之人。
至于武举,大致分为三种。
其一,考兵法策论,地理历史,练兵用人,此类科考成绩优异者,都会被着重培养,以后拜将的机会比较大。
其二,考个人武艺,骑术、箭术,此类科考成绩优异者,大多会充实到基层担任军官,战时负责冲锋陷阵。
其三,考与军械有关的知识,能够制造常用的战争器械,此类成绩优异者会充实到军队的后勤研究所以及军队之中,专注研发、制造各种各样的战争器械。
最开始的科举考试,并不能十分完善。
不过周琦也吸取了后世的科举经验,从一开始就要求试卷隐藏考生姓名,免得出现徇私舞弊之事。
从乡试到会试,乃是全国范围的人才选拔,到了殿试,却是由周琦以及朝中文武,亲自考核这些能够走到最后的士子。
可以想象,如果不出意外,这些能够从无数学子中杀出来之人,未来必然会得到重用,前途不可限量。
科举制经过议定以后,周琦就下诏废除原有的察举制,由朝廷召集各类学科的优秀人才,编撰科考书籍,批量印刷以后分发到各郡县。
当科举考试内容公布以后,楚国境内一片欢腾,就连那些世家大族,也没有想象中的抵制。
毕竟,无论是文举的相关内容,还是武举最被看中的兵法、策论,家学渊源的世家子弟明显比寒门子弟更占据优势。
他们如果能够抓住科举这个风口,最先崛起的仍旧属于世家,毕竟绝大多数的顶尖人才,仍旧出自世家。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也会打破世家对于上升通道的垄断。
奈何事已至此,科举乃大势所趋,世家纵然心中里有些膈应,终究不敢再跳出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