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彼时的曹操仗着手中有天子,开始了自己疯狂扩张的道路,已经占据了徐州、兖州、豫州以及大半个司隶,汉中张鲁、凉州以及司隶其余地方,乃至于交州士燮,至少名义上都表示了对朝廷的臣服。
若仅仅通过地盘进行对比,袁绍根本不占据多少优势。
只是曹操崛起就在那几年,几乎征战不休,再加上中原之地自就黄巾起义开始就战乱频繁,所以彼时的曹操地盘虽大,手中兵力却非常有限。
特别是经历过宛城之败以后,曹操的实力更是受到了极大折损。
而且由于豫州初定,再加上汝南又是袁氏老巢的缘故,豫州虽然名义上归属曹操,实际上却也有着极大隐患。
当时,几乎是曹操实力最弱的时候。
一旦让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刻,依仗其占据的广袤地盘,再加上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就算袁绍先在河北经营数年,双方交战胜负也未可知也。
袁绍或许正是看出了这点,才会执意趁着曹操地盘不稳之际,就展开与曹操之间的决战。
除此以外,或许还有袁绍身体不好的因素在里面。
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的曹操正第二次征讨张绣,围困张绣于穰城,甚至刘表也派兵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
袁绍或许认为,曹操初次征讨张绣大败而归,这次张绣有了刘表这个强援,必能困曹操于南阳郡。
袁绍此时大举南下,曹操就会腹背受敌,优势在我。
只是令袁绍没想到的是,张绣、刘表太不济事,曹操在得知袁绍意图南下以后,很快就设计击败了张、刘联军,随后迅速撤离南阳。
袁绍见状,心想张绣那厮杀了曹操的儿子、侄儿以及麾下大将典韦,可谓仇深似海,双方必然水火不容。
于是乎,袁绍就派人招降张绣,想要对方归降自己,从南阳起兵与自己两面夹击曹操。
只是令袁绍没想到的是,贾诩这个老六居然劝说张绣投靠了曹操,曹操这个老六也能放下深仇大恨,不仅接纳了张绣,为了以安张绣之心,甚至把自己的女儿都嫁了过去。
以前的死仇,现在成了翁婿,曹操来自南边的威胁自然解除。
最让袁绍没想到的是,就连一直与自己是盟友的刘表,居然都不趁着官渡大战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兵偷袭曹操。
反倒是袁绍因此起兵太急,未能解除幽州的隐患,导致鲜于辅带着幽州i六郡投靠曹操,从后背狠狠捅了自己一刀。
所以说,袁绍之败于曹操,并非仅仅败于官渡,而是有着各方面的巧合。
说到底,还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若无天子这面大旗,张绣、鲜于辅等人,未必会在关键时期选择实力弱小的曹操,一旦双方有一人选择了袁绍,局面或许就会大不相同。
更何况,彼时小霸王孙策占据江东,也是一个野心勃勃之辈。
若非曹操占据大义,孙策未必不会趁着徐州、豫州空虚而起兵夺之。
由此看来,袁绍的败亡其实在才开始把天子让给曹操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因。
只能说,一步错,步步错,天意弄人罢了。
袁绍虽败,至少他发动官渡之战的时机,其实没有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