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就很忧心自家女儿的未来,历史上李清照与赵明诚看对了眼儿,便是李格非与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乃朝堂政敌,却也黯然同意下来,以至于自己失却政治立场,就是出于对李清照的爱护。
历史上的李格非肯定是看不上赵明诚的,通达如他很清楚赵明诚这样的公子哥儿,是给不了李清照这样的才女幸福的,而李清照后来的人生轨迹却也证明了这一点。
据说李赵结亲之事,乃是刚刚继位的大书法家亲自出面说和,却才成功的。
在此时的李格非看来,二狗的才华是不需要质疑的,而他“抄”来的这首诗,却更阐明了其人对李清照的才华的看法。
小娘子,俺不需要你干那些平常女子才干的相夫教子,叠床刺绣,家长里短等俗事。你只需要貌美如花,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才华就好。
不管二狗“作”这首诗的心意是真是假,但它却真的写进了李格非的心窝里。
哎呀妈俺这宝贝女儿可算有个对口儿的相配了呢
甚么
你说二狗的出身不好
笑话这泱泱大宋,只要你真有才华,便是泥腿子一样也能出人头地,这可不是随便某些人的臆想,而是大宋君臣借助科举这杆大旗,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进行了实际论证的结果。
在北宋的一百多年里,最不缺的就是那些出身寒微,却能借着科举鱼跃龙门,从而出人头地的励志例子。
比较典型的如吕蒙正官至宰相、杜衍亦官至丞相等,皆是出身贫寒之家,至于那些个不足道的例子就更多了。
说句不客气的话,自科举从隋朝诞生至清末结束的一千多年里,北宋时期的一百多年却是整个科举时代相对来说最公平公正的一段时间,像后世那些选人唯亲,徇私舞弊的情况几乎很少见当然书法家继位后的情况另说。
而这也是北宋一朝的魅力之所在,文华大宋,绝非泛泛也。
这也是笔者对北宋这段历史最欣赏的地方。
当然,咱对其有多爱,却也对大书法家并以后的几个败坏了大宋的烂货就有多么恨
说个令后世明清时代的科举官员笑话的事儿,王安石搞变法,为了能选拔出自己的心腹人,直接更改官学课本,然后出题让大家伙儿公平竞争,结果选上来一批披着狼皮的羊。
那些个后世的首辅和中堂们忍不住讥笑“傻鸟儿内定懂不懂漏题会不会玩儿地域分鸭不鸭”
总之一句话,对于二狗这样有“才华”的人,李格非是绝不会在意他的出身的。
但是吧不在意出身归不在意出身,可二狗这小子往自家闺女的闺房里钻,这就有点挑战李老爹的底线了。
李老头儿听得自家小儿的讲述后,只愣了一会儿,却就立刻拍案而起,拾步就往后园赶去,而身后晁补之和董武子却也乐呵呵的跟着,一副要看好戏的样子。
李格非走到半路,回头见两个友人惫懒的样子,却在心里计较了几番,顿时改变了主意。
他却往自家的住处而去,见得妻子王氏,却把情况一说。
这王氏却是知晓二狗的部分底细的,听得自家相公一说,却是吃得一惊,心道“这陈家小狗崽子怎得到处乱跑,不怕被人拿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