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素以刻薄寡恩而着称,而且极度自私自利,这些就是外朝官员给他的评价,他可不在意这些。
不过对于他看中的人才,都敢于破格用人,这才给了徐杲这一难得的机遇。
西苑里发生的一幕,很快就传到宫外,被朝臣们所得知。
一开始,这些经过科举,一步步考上来的进士听闻,有个工部的大匠,居然凭借着奇淫技巧得了嘉靖皇帝的赏识而平步青云,居然直接被授予工部尚书衔,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心态。
那就是炸裂,纷纷叫嚷着要上奏疏弹劾,要把嘉靖皇帝骂一顿。
不管是不是为了骗一顿廷杖,反正吵吵着要闹的官员那是真不少。
不过很快,他们在周遭一些反应快的官员耐心的讲解下,也逐渐反应过来,似乎自己刚才有些失态了。
要是明朝官制,但说六部,一尚书二侍郎的制度貌似是通例,其实也不尽然。
实际上在数年前,工部就是有两位尚书并立的,分别是欧阳必进和雷礼,只不过那时候掌部事的是欧阳必进,也就是正牌尚书,而雷礼挂着工部尚书衔,却奔走在工部个大小工地,视察、指导工作,这就是差遣。
很难想象,让一个人既要负责部务,还要奔走各地视察工作,以大明的交通条件,根本不具备这种可能。
直到欧阳必进致仕,嘉靖皇帝让雷礼掌部事,雷礼这个工部尚书才算扶正。
至于为什么没人提出此事,也不是因为严嵩有多大的影响力,概因这其实是从洪武年间就流传下来的规矩,其实也是侧面反映出六部事务太多,按照一尚书二侍郎的配置忙不过来,所以增加官员。
洪武朝那会儿,户部可是创下过同时有七个尚书挂衔的盛况,每人还各自分管一块政务互不干涉。
而且在大明朝一个官职数人担任其实也是常态,一些是虚衔,提升官员品级、待遇用的。
比如内阁阁臣,除了某某殿大学士的官职,加太子少保等加官外,还会挂尚书衔,也就是硬生生提高阁臣的品级。
确实是有一些职位本来的人手忙不过来,所以另外添设一些同职位官员共同办事的现象,在大明朝也不鲜见。
至于徐杲这个木匠成为工部尚书,其实就是前者,让他享受尚书待遇而已,要想掌部事,那是不可能的。
有了这个共识,之前还想要上奏疏,用题本堆死嘉靖皇帝的大臣们果断的选择放弃。
就如传出来的话那样,这都是“先朝故事”,这如何说,他们可是没事儿就把祖制拿出来说事儿的。
有时候,嘉靖皇帝在维护祖制上,显得比他们积极多了。
消息到了裕王府,裕王等人自然也是震惊的无以复加。
一个木匠,直接摇身一变成为工部尚书,励志,是真的励志。
说什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们这些进士都没法和这位叫徐杲的大匠相比。
“坏了。”
就在众人震惊的时候,张居正忽然失声叫道。
“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