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因为担心乐岚姬舟车劳顿,没带她来这边,
晚风吹进了房间内,不知道是不是错觉,邵勋竟然感受到了些许琴声。
天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满天星河与四十年前几乎一模一样。
洛水也安静了下来,静谧之中带着点潮声。
邵勋轻拍着坚实的窗台,无声地笑了。
他在这里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历程,仔细回想起来,余味悠长。
有些记忆,平日里隐藏在深处,你本以为已经忘了,可一旦想起,却出乎意料地清晰邵勋离开窗台,又看了看屋内。
昏黄的灯光中,墙上的弓梢、刀鞘异常显眼。靠墙的书柜中,依然摆放着当年留下来的一些档籍。
邵勋随手翻阅了下,这是《农事辑要》的早期版本,汇集了从各个世家大族手里漏出来的农业技术,汇总成册。
当然,他自己的功劳也有,比如用河底淤泥搅拌粪便堆肥。
这项技术不起眼,或许前人早已做过,但正经强制推广却是由他邵某人完成的。
到了现在,不光这种了,就是羊圈、牛棚、猪窝之中,都会经常铺上一层细土,时时清扫。
充满肥力的泥土一层层撒在农田里,为北方两年三熟制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来,自己早年也做过这么多事情啊。
邵勋暗暗感慨看,将档籍放回原处。
金门坞的农田养护非常出色,一直是标杆之一,原因或许便在此间一一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每亩地每季可收六斛左右的小麦,大部分都被养护成了上田。
很多百姓不愿离开这里,不是没有原因的。
邵勋的思绪继续发散。
他想到了正在江南如火如茶推广的稻麦轮作制度。速度或许算不上快,但不可抑制,
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了好处。
只要你提前育秧,打一个时间差,麦收后就能种上水稻,一年收两茬主粮,两年便是四茬,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只有两茬半。
这是他给江南百姓的礼物,只要持之以恒下去,不断寻找养护农由的办法,就能以更少的田地养活更多的人一一如果肥力实在跟不上,那就休耕一年或轮作其他作物。
农为国家之本。
他建立的大梁朝,农业生产力应该是远远高于历史同期的,长期积累之下,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一一金门坞那成群结队、满地乱跑的孩子就是明证。
人口的增加是幸福的烦恼,全看你如何处置了。
太子邵瑾已然认识到了户口滋长所带来的利弊。
他最初是通过左龙虎卫府兵家庭的状况了解到这一点的,经历了三年度田生涯后,他看到了部分人多地少区域的状况一一颖川某些乡里,一户百姓耕作的田地已不足二十亩。
他将这些地方称为「狭乡」,建议迁徙百姓至「宽乡」。
虽然迁徙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贸然提出这个稍稍有些值得商榨,但他确实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这就足够了。
三月十九,邵勋离开了金门坞,直接翻越南侧的山道,前往襄城、广成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