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回到了那个关键问题。
猎犬一型的具体定位到底是什么呢?
在诺亚看来,截止到目前为止获取到的信息中很明显地呈现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底层程序逻辑和ai的极大差距。
程序逻辑受限于种种的权限限制,被各种出于保护人类或者信息的法规条例束缚,无法发挥出应有的算力,结果就是会在一些关键性的节点上做出有些中庸的选择。
但是一旦成为了ai,哪怕是主ai衍生出来的子ai,权限也能够立刻飞升,而且思考方式极为灵动,远高于人类的平均值。
在程序逻辑和ai控制这个中间,有一个很明显的空白区域。
猎犬一型要做的就是填补这一块空白区域。
在与诺亚的计划中,猎犬一型是一个安防自动化平台,它可以直接接入各个安防体系,整合检测能力,查漏补缺成为控制整个安防系统的大脑中枢。
就以目前机密大厦为例。
目前猎犬一型已经与大厦内的所有“感官”和“肢体”深度连接。
所有摄像头、收音器、门禁刷卡记录、运动传感器、压力监测的数据等等这些传统传感器数据流,以微秒级延迟实时输入“猎犬一型”。
除此之外,猎犬一型还深度收集了大量的非传统数据源提供的数据:集成环境传感器,通讯信号设备嗅探,社交媒体通讯监听……
所有数据都与一个中央生物特征数据库挂钩,通过行为生物特征和心理特征辅助识别。
这些都是归属于“感官”的范畴。
与此同时猎犬一型拥有一级以下的所有权限,包括但不限于门禁系统、照明系统、通风系统、公共广播、定向声波系统、无人机与机器人调度权限。
即使是一级权限,涉及到大范围的去作用变更和封锁,也可以申请授权,在无响应时,也可以先行进行准备工作。
这些就是猎犬一型控制的“肢体。”
感官与肢体是猎犬一型实施作用的基础。
感官是为了更好的收集数据,肢体是为了辅助感官更好的收集数据。
所有的一切动机都是为了获取数据服务,而数据又会直接通过数据分析直接归档进入中央生物特征分析数据库,与个体挂钩。
而作为大脑中枢,自然是需要进行思考的,至少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愈加完善的数据库,才能实现对于个体行为的预判。
完整的数据预判档案,才能够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现在诺亚在做的就是这个事情。
他需要设定一个特定的流程,让猎犬一型可以自主的按照特定的工作流程循环推动这个事情,完成他想要收集的数据,同时达到预期的目标。
有想法很简单,但是将想法实现,是需要不停的试错和调整的。
幸运的是,在这次的测体检测环节中,ai安排了优质的实验材料,帮助他们来完善数据的收集。
而且在行动开始前半小时的准备时间中,他们也充分利用了起来,完成了对于环境基线的建立。
猎犬一型学习了“正常模式”下的所有数据——人员的正常动线、设备的正常噪音、能源的正常消耗,并设定了一个正常的基础范围。
又通过机密大厦过往历史中,记录在数据库中的异常入侵数据,针对性的学习了可能出现的异常数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