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耶”“哇哦”
听众们沸腾了。
“是钢琴返场不是管弦乐”
“太棒了,这下可真是完完全全地听钢琴独奏了,他会弹什么呢来一首吉尔列斯的浪漫曲”
“不,是新作无疑了你难道不清楚圣塔兰堡那晚的盛况吗”两位乐迷短暂进行着讨论,然后迅速和大厅一起安静下来。
零星几声咳嗽消失后,范宁伸出右手,在钢琴的高音区敲击出清脆的八度升d双音。
“叮叮叮咚咚咚,叮叮叮咚咚咚,叮咚咚,叮咚咚”
随后,他的右手围绕下方的升g小调主题旋律,与上方小铃铛般的升d固定音型,开始了干净利落的远距离大跳,左手则用极省的和弦波音予以伴奏。
“这是钟声么新年音乐会新年钟声这非常应景啊”
早在范宁敲响前几个八度时,相当一部分具备洞察力的听众就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音乐性格。
第一首返场曲,正是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的第三首钟
很快,范宁指尖下这支清脆、空灵、又带着极强技巧性的音乐主题,就将听众们牢牢吸引了。
在1831年听完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后,感到大受震撼的李斯特根据第三乐章的回旋主题,于1834年创作了充满狂想和即兴风格的钟声大幻想曲,不料写完后他发现由于难度过大,除了自己几乎无人能够弹出效果,于是在1838年作了大量简化后,收录进首版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并献给了克拉拉舒曼。
但李斯特实在是没想到,它仍然在钢琴家们看来由于过难而无法完美地演奏,于是无奈之下于1851年再次简化,剔除了更多炫技性的段落,仅仅保留最精彩的部分,并加上一些“讨巧”的华彩这个被降级为他眼中“可视奏且很快掌握的最易简化版”的第三稿,就是范宁前世流传程度最广的那首钟,它几乎是广大爱好者们提起李斯特最先想起的作品之一了。
当然一个基本常识是人和人的差距有时无法想象。李斯特与当年那些钢琴家们的技巧差距,可能比钢琴家和琴童之间都大,他眼中的“可视奏且很快掌握的最易简化版”,是个正常人都不会相信,比如台下听范宁演奏的这些听众
原本以为这位作曲家先生是写了首描绘钟声的新年应景抒情小曲,结果听了不到一分钟,他们就逐渐露出了目瞪口呆的表情。
在清脆悠扬的第一主题结束后,第22小节,范宁开始用双手交替弹奏的方式呈现第二主题。
错于弱拍的重音记号,半音化的和声进行,塑造出晃晃悠悠的戏谑形象,并在十六分音符的主题大跳中,夹杂了快速的三十二分辅助音群,其展示出的触键精确度高要求,已经开始让听众中很多钢琴学习者,尤其是手跨度相对更小的淑女们畏难了。
43小节,第一主题开始变奏。主旋律换到左手,而范宁的右手开始在三个不同八度的高音区轮流敲击,三种不同音色的升d音叮叮咚咚地响起,就像有人摇着一串铃铛,悠扬欢乐的氛围中带上了一丝奇异的色彩。
51小节旋律重归右手,但听众们发现音符成了更密集的三连音,范宁在保持着远距离大跳的旋律音时,右手竟然还夹杂着快速的轮指
在被c小调合唱幻想曲的一系列“思想深度”洗礼后,众多资深乐评人被范宁这干净利落的炫技炫得眼花缭乱,满脸都是大写的服气一词。
一串半音经过句后,范宁的轮指密集程度再添其一,并从低声部换到了高声部,从12指换成了345指,6节,装饰声部从轮指换为颤音,而旋律却被范宁移到了中间层次,在他保持着34指颤音均匀又清爽的同时,还要兼顾12指旋律的跳音形象
更令大家后知后觉惊讶的是,这还全部只是右手部分
于是乐迷们神奇地发现,那上方最快的颤音就如秒针,中间的中速旋律是分针,左手的和弦与保持音则如时针,它们交错运动,形成了奇妙如钟表盘一般的效果。
“这写法,这弹法太对味了散场后马上找这家伙要一份谱子以后开音乐会返场这是我的保留曲目”
那厚重沉稳的低音、悠扬适中的“钟声主题”、还有一连串细密又清脆的滴滴答答音符,听得台下的维亚德林两眼放光,十根手指已经情不自禁地活动起来。
75小节,范宁觉得自己背心和额头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高速的华彩跑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