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日军猛攻雨花台和中华门一带,有小股日军突入城内,金陵形势愈加危急。
随着战局急转而下,为了避免军队溃散,中午12时,唐森智再次下令给宋希廉「下关通浦口为我军后方,唯一交通路,该军应竭力维持秩序,禁止散兵游勇糜集。」
中午1时,唐森智又通过电话命令宋希廉,宣布下关戒严,禁止一切行动。
但实际上,唐森智早在11日晚,就接到了最高统帅的明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如果当晚唐森智立即会同卫戍司令部,对金陵一旦陷落后该如何有序地组织撤退等善后事宜认真考虑筹划,那或许还有一丝可能避免发生在历史上的惨剧再度上演。
可唐森智连夜开会研究,最终却只是初步作出12日撤退的决定。
但就在第二天他又得了最高统帅的最新明示「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惟我革命转败为胜唯一之枢纽。」
虽说身为最高统帅,在是战是撤、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发出如此前后矛盾、模棱两可的指令,会让下级感到无所适从,但有一说一,这并影响唐森智未雨绸缪,提前作出完善的撤退部署。
可唐森智直至日军攻破了中华门,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金陵失陷已成定局,战局难以挽回了,这才决定在当夜撤退。
遇事不决乃是兵家大忌,在唐森智举棋不定时,又是几个小时过去,直到17时他才召集师长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
但撤退计划根本就是仓促拟就的,既没有经过参谋作业,也没有进行充分调研,所以内容很不严谨,堪称漏洞百出。
而且一开完会,唐森智就乘坐为他保留的小火轮北渡长江,直接跑路了。
作为守城方的最高将领,唐森智这一跑,下面可算是乱了套了,为了活命,这些将军们恨不得能立刻插翅飞
走。
所以这些军长、师长们大多未按命令规定的时限开始撤退,而是在散会后马上自行部署部队撤退。
这都算好的,有的将领甚至连部队都不回,只向所属部队打个电话通知撤退自己就先跑了。最可恨的是,有的高级将领在开完会后根本就没有通知部队,自己就先悄悄逃走了。
唐森智和高级将领们率先逃跑的行为,引得金陵守军一片哗然。
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白天还在与日军英勇战斗的十万左右守军,到了晚上就纷纷争相逃命,有些人还脱下军装,扔掉枪支混到老百姓中。
足足数万士兵跟着长官蜂拥逃向南京江边唯一的出口挹江门,试图从中山码头北渡长江。
而江浩然原身和陆剑锋所在的36师,此时正严格执行长官部的命令把守挹江门,对整个下关实现戒严状态。
因为按照原定突围计划,36师需掩护长官公署、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其余各部应设法从正面突围。
但在书面命令下发后,唐森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