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河早为各流程定了手册,众工人进行实验多次,也早熟悉了,他们有条不紊动作,很快准备完毕。
看一切妥当,包添甫下令点火,将引火条从出渣孔探进去。
这坩埚炉最下为空,有吹风孔、出渣孔两个孔洞,上有炉桥,一样以耐火砖砌成,网状结构,与烧饭的灶台差不多。焦炭堆在炉桥上面,最下为干燥木材,引火之用。
总体简单,与此时炼铁炉区别不大,没有热鼓风,也没有蓄热室。石墨坩埚的特性,很容易使坩埚内部温度超过一千六百度,并不需要蓄热室进行加温。
很快木材点燃,几个工匠使劲推拉人力风箱,往里面鼓风,逐渐将焦炭烧着了。
烟雾不多,杨河使用的焦炭基本算无烟煤,烟雾少,热量高。
众人等待着,石墨坩埚并不急着放进去,约等两刻钟左右,看里面焦炭全烧着了,就有两个工匠用专门的坩埚钳钳着,将石墨坩埚放了进去,并关上炉盖,用铁栓锁好。
包添甫让人力风箱更用劲鼓风,他登上土台观察情况。炉盖上有观察孔,可看里面铁水情况,同时可用长长的铁钎探进去,搅拌坩埚里的铁水。
包添甫观察坩埚内的铁水情况,并依手册,不停报着内中温度与火焰颜色。
“火焰橘红,温度一千度。”包添甫大声道,“继续鼓风。”
杨河走近了一些看,烈日下,铁炉附近温度出奇的高,他身旁各人跟着,一样期盼看着那边。
不久包添甫又报“火焰青色,温度一千二百度。”
杨河看他神情专注,穿着石棉服,戴着口罩,汗水不时沁出来,不由微微点头。
此时没有温度计,但观测“火候”之法倒也有,比如最早就在商周盛行的“目测法”,有个成语叫“炉火纯青”,就是古人观察火候的标准之一。
何等火焰何等温度,是工匠中的不传之密,很多人靠此吃饭,甚至很多釉窑老师傅看一次火,就要二十两到五十两银子。又有火照法,吐痰法等种种掌控温度变化的手法。
包添甫身为冶坊主,观察火候的本事也是有的,但形不成逻辑与体系,也没有手册写的这么清楚明白。
他从观察孔仔细看着,看坩埚内温度越高,慢慢里面熟铁熔化沸腾,冒出蓝色的火焰,他叫道“温度一千五百度,打开炉盖。”
他声音中带着激动,虽说有些窑温可以达到一千三百度,但在高温下看到这种熔点,包添甫不由感慨杨相公之能。
一直以为姓包的出类拔萃,到了新安庄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闻种种,便若新世界的大门打开。
其实铁的熔点为一千五百度,按理说此时炼铁是不能得到液态生铁的,但此时铁中含有大量的硫磷硅锰等杂质,使熔点降低到一千一百度左右。若有合适的器皿与工艺,倒也可以得到液态铁水,但当然不能与正牌的铁料熔化相比。
随着他的喝令,几个工匠上前,一人抽去铁栓,一人用铁钩拉着,很快沉重的炉盖拉开,立时滚滚热浪汹涌而来,便在这边,杨河都感觉到了灼人的热意。
杨河看着,看一人穿着厚厚石棉服,拿着长长的勺子,将石墨坩埚内一些东西捞出来。
这是杂渣,放入的石灰石、萤石、河沙等与铁水中的硫磷等元素反应生成,去除这些杂质,铁水质量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