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些刚刚被大汉兵锋逼迫来降的羌人,值得信任吗
这种信任,能担得起一个疏忽便全军覆没的后果吗
最后,便是姜维自身的考虑。
他是降人,天生就带着别样的光环。
数年的时光,以及丞相诸葛亮的器异,也难于抵消生长在人心中的隔阂。
所以他行事必须要谨慎,领兵征伐更要战战兢兢。
不管是为了顾忌世俗的眼光,更是为了对得起丞相的信赖。
如此情况下,不要去弄险才是最佳选择。
毕竟李严的军令中,乃是让他督领前部进军西顷山,而不是自作主张改道去阿尼玛卿山脉的河谷流域。哪怕是孙子兵法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无法堵住他人非议的悠悠之口。
是故,诸多缘由糅合在一起,让姜维陷入了短暂的犹豫。
对,短暂的。
当他步履缓缓,督着麾下将士收编前来投降的参狼种羌小部落时,也看到了那些羌人妇孺在部落的状况。
如今乃春二月,仍旧漫天风雪的时节。
但许多羌人妇人,对待孺子却彰显出了物竞天择的态度。
许多尚在襁褓或蹒跚学步的小儿,其母仅是用几片兽皮裹着,一点都担忧小儿被风雪侵袭而染寒病故。
让姜维在瞬息间想起了,汉家儿郎对西羌的认知。
西羌者,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性坚刚勇猛,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
亦是说,有资格在西北这片贫瘠土壤存活下来的人,都不会太在意生死。
只要许下足够的利益,他们便无惧追击而去是否还能生还。
至少,他那以羌人为主的本部三千士卒无惧。
李严调拨的、暂归他调度的五千士卒,既使不愿意参与追击,他也可以独自去拼死一搏。
因为他不畏惧死亡。
丞相诸葛亮待他甚厚,犹如再造之恩,让他无心去计较个人的得失。
只要对北伐有利的,对大汉裨益的,便去做了吧。
没必要去考虑太多。
成了,皆大欢喜。
失败了,便以身谢罪,此生无悔。
就如平北将军郑璞夺了萧关的“好运”一样。
姜维乃冀县人,在陇右生活近三十年,见过白灾、旱灾、山洪等等天灾,唯独没有经历过大疫。不是他幸运,而是西北的气候就鲜少能诱发大疫。
且他曾经是魏军的一员。
知道镇守西北的逆魏大司马曹真,参与过许多次攻伐孙吴的战事,也从大江流域疫病频发的经历中,积累了许多防护军中大疫爆发的经验。逆魏将军戴凌及魏平,都在曹真麾下任职多年,绝无可能让军中士卒在西北地区染上大疫。
也就是说,萧关守备魏军的那场大疫,来得十分蹊跷。
郑璞的好运也很蹊跷。
虽然在丞相上表朝廷时,声称此乃天助大汉,但姜维心中隐隐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