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是回屋,将昨晚发生在老宅内的分家事宜一十一五地地着闭着眼的懒婆娘说了个遍,不说明白,怕自己的儿子吃亏,见婆娘点了点,才狠了狠心,起身离开了家。
樊晓兰又躺了一会儿,便起身了,从空间里取出军大衣、雷锋帽,将身子包的严严实实,才出了屋,进了灶间。
姜家的老宅子很小。
只有五间房,一间大堂,一间厨房,还有一间杂物房,底下是个大地窖,放着生产队分的红薯等需要储藏的粮食,剩下的两间就是大屋子。
姜老头夫妇俩一大间,姜大海夫妇和三个闺女一间。
屋子真的很大,屋里的炕也彻的老长老宽。
睡是够睡的,只是怕孩子们大了,夜里不大方便。
新宅子有七间房,一间大堂,左右各两间大小不一的卧室,厢房两间,其中一间灶房,还有一间杂物房,杂物房底下是个大地窖。
大冬天,姜大川一家四口就住一间大卧室,小姑子未出嫁前就跟着他们住另一边的大卧室。
就算一起住了两三年,可是姑嫂关系却如同水火。
听说姜大珍要嫁个县城里的好人家,原主才和颜悦色起来。但,这样一来,姜大珍更瞧不起这个懒婆娘二嫂。
樊晓兰又加了点柴,简单打量了这间灶房,两个灶眼,一大一小。
大的那个上头没有大锅大祸饭时期,家家户户的锅都送出去了,没两年,大锅饭结束了,家家户户又要去买锅,可锅哪那么容易买啊,没有法子,个个用起了瓦罐,烧水熬粥,最后还是姜老头有门路,得了一大两小三口锅,姜大川家也分到了一口小锅。
只有大小不一的瓦罐,定睛一瞧,瓦罐内全是热水,嗯,不错,可以洗一洗尿布与衣服,大冷天,又是月子里,她是万万不会用冷水洗。
其实这年代的人也没那么矫情,很多人都是生完孩子两三天就下地干活的,谁让工分关系到一家子的口粮那,少干几天,就意味着多饿几天肚子,只能咬咬牙硬着头皮上。
许多妇女都是因为这,染上了一身月子病,年纪大点,犯起病来生不如死。
而樊晓兰,离满月也不差几天,但她却不想对自己大意。
唉,这一点她与原主是同样的,不自爱,还谈别的什么啊
边想着边在一只小瓦罐内加了几点小米,又加了点碎肉,熬肉粥给大儿子喝,又在灶下放了两个卖相十分好的红薯。
忙好后,就从大瓦罐内滔水洗漱,用得自然是空间内的搪瓷盆、毛巾、牙刷、牙膏等物。
透过窗口,望向对面,青砖黑瓦,院子里围着半人高的石头墙,院内种了两颗不大不小地板栗树屋子的石灰墙每年都要重刷一遍。
范晓兰虽然人懒了些,屋子却打扫的一尘不染,男人与儿子也被她教育得爱干净。
一边等着粥,一边思忖姜老头就这样子做主给两个儿子分了家,自己老两口跟着老大一家过,申明不需要二儿子养老。
而,他们的补贴自然就全归老大一家了,要知道姜老头的补贴早就足够他们老两口养老了,还能顺带养活老大一家。
姜大川嚷嚷说不公平,可姜老头说,之前的补贴全部给你起新房子了,当时,起新房子时,就说好的。
人之常情嘛人之常情嘛
理解,理解但,如果不是她,而是樊晓兰原主的话,一定会利用两个儿子去老宅要西要东。
姜老头的口粮,有一半是细粮呢这年头,细粮多金贵啊
但,她来了,细粮有,只要有个说得过去的借口就行。
现在姜大川离开了,那她也不必想着找什么借口了,孩子是个小吃货,才不会问呢
但愿,姜大川能顺利通过了,可千万别回来来啊,到时,值得是她离开这里了。请牢记收藏,网址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