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狗儿怎么也没想到,这不是在猜测贾大人还会不会来汪家村的事儿么怎么堂弟转眼就开始说我花销的不是了呢
“我,我也没花几个钱。就是听那角儿唱得好,丢了几个打钱。”汪狗儿委委屈屈地说。
“行了回头我替你管着月钱,反正在贾大人这里吃喝都不花钱的,替你攒着回头起房子。”汪狗蛋拍板。
这,这,这,这这话题跳跃太快,汪狗儿承受不来“起什么房子呀,要是倭寇再来呢,一把火烧了就啥都没有了。”
“你傻啊,没听说江北大营那边要调兵力过来了”汪狗蛋很无奈,自己堂兄的脑子哦,可能出生的时候被忘记在娘胎里了。
“是哦,还说今年报名什么乡村自卫队的,有奖励”
两兄弟的话题说着说着就扯远了。
没错了,乡村自卫队这么颇具特色的名字也就是宝玉能够取出来的,至于说奖励,奖励的不是钱财,却是汪家村养殖区的海蛎子苗
虽然不是钱,但是比直接发钱更加叫人心动
首先,百姓不知道,但是十六和宝玉知道的,要是直接给民夫发钱,附近的藩王要跳起来跳的最厉害的肯定是十五闽北郡王,他那儿也是倭寇爱光顾的重灾区,要花钱才能雇民夫训练,闽北郡王肯定不乐意;
其次,发钱这样的例子一开,往后万一成了定律可就不好办了,毕竟朝廷明文规定是没有报酬的。
所以,综上原因,十六和宝玉琢磨,间接地给予利益诱惑吧,反正海蛎子还是要推广开来养殖,才算盘活了射阳附近几个县的养殖副业,才能勉强补上巨大的买方需求缺口。
“听说了么,王爷他老人家要搞什么乡村自卫队呢,鼓励咱们拿起武器,驱赶倭寇,保卫家园。”
“听说了,不过原先咱们不是也聚集民夫搞操练的么有啥区别”
“区别大了,以前是朝廷规定的,一户必须出一个壮丁去练,又苦又耽误种田,谁愿意去”
“那现在呢”
“现在啊,还是一户一丁,不过吴郡王殿下说了,但凡参加自卫队的,若是家里进项被耽搁,可优先领养贾大人养殖区的海蛎子苗。”
“那是好事儿啊”
“对,只一点,不可以半途而废,不然就要收回资格了。”
这样的对话在苏北沿海一地屡见不鲜,响应最为热烈的自然就是汪家村的,本来他们村就有小半的人同养殖区立了契,领走一部分海蛎子的苗,如今更多原先错过一回的人都不想放过这样发家的好机会了。更不要提本来训练民夫就是协助当地驻军的,保卫自己家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