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和黛玉早就预计过了,拼音和部首的出现,会使得一些有孩童初启蒙的人家,发现这样学习的好处,虽然仅限于条件不太好的人家,但是也正是因此,不会引起社会中上层太大的关注。
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只会在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是女人家弄出来的类似女书的文字,或者认为是番邦文字而已,哪怕过了几年,终于有人认识到了拼音和部首在启蒙时候的好处,那么只要不是官府自上而下地禁学,这样的学习方式,终究会随着效率和便利性,飞速传播开的。此为后话,暂时不表。
更何况,宝玉也不打算完全走民间路线,字典初稿之后他就命人给十六送去了,十六看了之后拍案叫好,要不是宝玉折子上讲解了需要顾忌的几方面,并劝着他先不要强行推广,恐怕当晚十六就要把翰林院的翰林官们喊来商议此事了。
这一部小小的字典,由黛玉自费掏钱印刷,为此,她宁花了重金请来老匠人,教冰玉堂中已经学会不少字的女子如何制雕版,如何裁纸印刷,然后干脆就把印刷的作坊,设在了冰玉堂的小偏院里。
印刷之中最重要的雕版是十分浩大的工程,好在黛玉的那一笔簪花小楷,足以作为范本,又因为考虑到这本字典起初就是为了让完全不识字的人能够快速检索,所以其中字意解析并不是很繁复,常用字整理完毕之后,又花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字典的雕版,仅这一部字典的木雕版,就排放了整整一间屋子,这一间屋子,也成了冰玉堂日后最重要的地方,门口就摆着两个大翁,盛满了水,用以防止走水。
又说油墨,原本印刷的油墨常有不清晰,但是石油被发掘利用起来之后,现在基本各地印刷作坊的油墨都经过改良,所以印刷十分顺畅。
虽然前期投资巨大,但是一旦完工开始印刷之后,出字典的速度就很快了,雕版能够反复利用多次,很快,冰玉堂中的女子就已经人手一本了。然后宝玉又叫人来买了数百本——不是送去军中,而是送去琼州岛橡胶园里头和金陵贾氏祖宅那边,给部分年轻的佃农脱盲用。
再后来,又有粤省境内的番邦人,摸索着,知道了拼音字典学大明官方文字的好处,比自己瞎几把注音要有用多了,便也开始寻法子想要弄一本。
如果说工具武器的制作方法,宝玉一定会前前后后叫人瞒得死死的,不过字典,还真没有这个必要,他巴不得番邦人多学学汉字,好方便日后文化输出呢。
再说那些番邦人寻摸了半天,发现自己誊抄一本实在是不现实,还不如花重金去想法子买几本呢。
甚至于到了寿昌十五年年底,冰玉堂里头的管事女子还在将军夫人再一次莅临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问了,如有人想要买这一部字典,能否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