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将士文武就一起如醉如痴的跟着高呼:“我们的皇上,我们的大明有后了,大明国运长久,毛帅有后了,东江镇兴旺奋发——”
闻风而来的东来顺掌柜的,带来了50多席面,就在这个院子里和当街之上,摆开了流水席,不管是前来恭贺的文武官员,还是士绅百姓,来者不拒,不喝个酩酊大醉,绝不放走。
士绅百姓却不说,因为他们只是欢喜毛文龙自己的大帅有了儿子,而东江镇的所有文武一个个却喝的伶仃大醉,心中更是高兴。
他们不但为毛龙高兴,更为这个大明朝高兴。</p>
<strong></strong>
天启至登基以来,已经四年了,皇帝也已经20岁了,在这个年龄,即便是在平常人家里,第2个孩子都应该直接能打酱油了。然而自己这个天下共主的皇上,和那个被天下所有人所崇敬的皇后,却一直没有任何消息。而天启皇帝对分配给他的两个嫔妃,更是兴趣缺缺,绝对有当初大明仁宗皇帝,万千宠爱只留一人的风范。
但是仁宗皇帝只宠爱一个皇后,人家却有一个太子,虽然那个家伙不着调,但毕竟是后继有人。
而天启皇帝却悄无声息,这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而且是急死人啦。到了最近几年,何止是太监急,简直是全天下的文武官员一起跟着急,急的都火上房了。每天朝堂之上,说完了正事,大家就一起开始炮轰天启皇帝的不作为。而原先的天启皇帝,听到那些火上房的群臣们的建议恳请,总是一脸漠不关心的哼哈嗨应付了事。再说下去,就是一脸不耐烦的拂袖而去。
而从宫中不断的传出来,天启皇帝总是话里话外的告诫自己的弟弟,将来要做一个尧舜一样的好皇帝,而且坚决的将信王留在京师,不放出去就藩。基于这种种表现,忠心的大臣更急了,而别有用心的大臣们,开始努力的接触信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恶劣的后果,在混乱的朝局党派之中,又悄悄地形成了一个新的党派,信王党。他们就等着信王登基,他们好成为从龙之臣,这样一来,整个大明的政治局面就更加混乱了。
但是自从毛文龙进京之后,事情就开始悄悄的改变。一直懒惰怠政的皇帝,开始变得勤勉起来;一直随波逐流的皇帝,开始慢慢的变得有决断起来。虽然在大明的文臣心中,一个变得勤勉有决断的皇帝,并不是大家需要的皇帝,他只要去后宫,给大家生一个大家膜拜的偶像,那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