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加大了生产不过二百多万的产量,从美国人那里空运了三百多万弹药以及靠复装子弹支持,才缓解了弹药危机。
可先锋军12万作战主力部队需要的冲锋枪9毫米子弹仅仅每人装备一个基数,就需要三千多万发,就算其中很多人不装备冲锋枪,也需要两千万发左右的量。这还不考虑复装弹和后方储备的问题,也不考虑其他队伍的冲锋枪弹药消耗,更不考虑111方案只是最低标准,战场上的各种损耗会导致弹药消耗数量激增。
很多战事打起来,1个弹药基数就算考虑到了部分损耗,也根本不够。1个基数只能维持短时间的战斗,却没法维持长时间的战役。现在先锋军三面皆敌,也可能三线作战,全部队伍都会出击。弹药消耗就没法腾挪,消耗也远大于产量。
压制住了日本人的空中优势后,驼峰航线运输量不断攀升,不过还是受到了印度战事的影响,过去的9月份,运输量大约不到三千吨。
支持在国内和先锋军地盘上的美国陆航的油料、零配件和其他补给就占去了近两千吨,剩下不足一千吨主要供应国内,能分给先锋军的只有一百吨左右,相当于六七百万发子弹。
先锋军需要美国人空运支援的物资很多,也要考虑空军所消耗的油料和零配件问题,就算10月份以后驼峰航线的运输量还会增加,能补充给先锋军的子弹也不会太多,何况机枪用的792毫米子弹同样消耗巨大,基本上都靠美国人空运来支持了。
弹药生产的缺口巨大,运输缺口更大。
1个弹药基数各部队可以由各部队的后勤部门携带分配,运输方面早就定好了的,可后边供应的弹药就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了。通讯不便、交通不便,指挥体系不畅通,战术方法不同,难以把弹药补给准确到位。有的队伍或许有剩余,有的早就打空了,尤其是新兵,初上战场一口气打光所有子弹的事情很平常。
比如防御战和追击战消耗的子弹就不一样。之前第2旅追着泰军攻城略地,差点把子弹都打空了,后勤却供应不上。幸亏泰军被打怕了,只顾逃命,不敢还击,日本人又兵力不足,耽搁了时间,否则这支部队处境就危险了。
地盘大了,阵线拉长了,现在送往前线的弹药就很困难,更不用说再启动大规模战事了。
这还是冲锋枪子弹一项,同样紧缺的还有机枪子弹、迫击炮子弹以及食品供应等,压得后勤喘不过气来。
先锋军的后勤系统已经是比较先进了,经过后世经验和详细计算优化的,就连各主力作战部队中,都有三分之一的人员是兼职后勤人员,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输送,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资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劣,注定了难以支撑这么庞大的消耗。
就连美国人都因为供给和运输方面的事情头疼,而不敢大规模采用全自动武器,更不用说困守一隅的先锋军了。
先锋军的一场场胜利都是用金钱和大量物资堆起来的,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消耗的金山很容易崩塌把人压垮。
李衡也暂时没办法,只能削足适履,先提议减少军队的数量。
“军队不会再大规模增加了。我们条件有限,还是要贵精不贵多。”赵易给他吃了颗定心丸,但赵易的心里也满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