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以。”
“今天感觉自己真的好多了。”李国宝赞了一句,“我太太去做了胃部取样,还没有结果,不过我已经叫她也吃药。”
“你也吃吧!”李一鸣看看李福兆,“你也有。”
李一鸣这么一说,李福兆眉头一挑,伸手对着李国宝:“给我一颗。”
接过药就着水服下,李福兆知趣地并不提起下午的那些事,而是亲切地来了一句:“订单的事我已经安排了,明天约几个商社的人来见一下。”
李一鸣把碗放下,想了想:“董家的东方海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李国宝看向李福兆,试探着说道:“情况很不好吧?”
李福兆知道侄子希望自己来说,也就点点头:“近年全球航运大衰退,董家业务被牵连很严重,倒是包家早就开始弃海登陆,很是明智。”
李一鸣当然知道包家收购九龙仓一事,那其实是夹杂在香江整个华进英退的资本运作之中。
虽然在李福兆看来这生意做得有大魄力,但其实现在的包家作为地产商人,对于李一鸣来说已无大用。
李福兆笑容满面:“包家把生意转为以房地产为主,现在倒是过得很是滋润,但当时董家却很是看好航运市场,让东方海外斥资26亿港元收购英国大型轮船公司,前不久又增资收购董氏家族旗下公司,发行大量优先股,…...”
说到这李福兆微微摇头叹气:“董家大儿子建华不能说能力差,但少了点远见,而且力不足挽大势,这几天那东方海外就要停牌了,听闻说负债十五亿,其实更多。”
两人这么说,就是默认李一鸣对董家已经有相当的了解。
李一鸣面容平静看着这老头,听得认真而仔细。
其实李一鸣只是知道后来董家这大儿子是当了特首的,中间到底有哪些故事他还真没从书里得到太多资料。
好在香江的报纸上,财经新闻里头却有不少关于董家,以及这东方海外实业有限公司的消息。
大体和李福兆说得差不多,负债甚多,经营不善,股价狂跌。
“停牌之后呢?重组?”李一鸣问道。
“重组并不容易,主要是香江无人看好航运业。”
李福兆看着李一鸣的脸,仔细琢磨着他的意思:“李生,你是不是想要这家公司?说起来东方海外经营并无太大问题,......”
李福兆所判断的重组困难不假,正是由于无人看好远洋航运,而且东方海外债务过大,重组难以推动。
后来是霍英东在年底时突然出手,宣布投资董氏家族旗下新的造船公司及集装箱业务公司,香江一片哗然,盖因大家知道霍家与中国内地关系密切。
果然,霍英东不久后透露这笔资金并非自己真金白银拿出来,而是来自中国内地银行的支持,自己仅是“代理人”,但一笔巨资和霍英东对公司的信心,为东方海外的投资者打下了一剂“强心针”,推动重组顺利完成。
1.2亿美元,按着现在的汇率是9.36亿港元,就足够拿下多数股权,得到这么一家大的航运公司,结果董家大公子变成了霍家打工仔。
李一鸣仔细想想,未来董建华成为了特首,说不定就是从这时开始埋下的因果。
首任特首不是霍家人而是他,这其中有什么道理,李一鸣暂时还没理出逻辑,但这点并非至关重要。
“我在香江生产如此多的东西,必然需要一支船队。”李一鸣平静说道。
李家叔侄相视几眼,李国宝记起上午李一鸣提过那些书的卖法,利用航空公司的闲置运力,不由笑着开口:“香江海运业现在闲置运力也是不少,一鸣你也是看上这一块了?”
“自然,香江制造两头可运,国外不说,就以内地来看,大陆这边交通运力不足,海运可解决一大部分问题。”李一鸣轻描淡写说道。
李福兆点点头,去年内地中央定下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若是没有足够的运力,这些城市如何开放得起来,又何必全都在沿海。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对于李一鸣来说,他想要运送的还不只是香江制造的产品。
未来的中国对世界资源的吞吐量还是极大的,没有一支足够强大的船队不足以支持国内的发展。
吞吐石油,矿石,各种大型设备,都需要一支大型船队。就算李一鸣已经考虑到了“中国买啥啥贵”的因素,船队也是不可或缺的。
世界航运业现在的衰退有一部分原因是石油危机,但今年再过两个月,原油价格就要暴跌......航运成本也会下降许多,再加上原本最大的利空——市场需求,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随便吐出一点需求也就足够把香江这些远洋运力给填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