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获得这份奖项的徐川,也忍不住感叹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大胆。
他这份历史记录,恐怕以后没有人能打破了。
将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克拉福德天文学奖同时颁发给徐川,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科学委员会组织争论了大半年的结果。
尽管这很大胆,也打破了以往的规则,但却是在情理之中。
在距离2012年将克拉福德数学奖颁发给陶哲轩后,距今已经过去了足足四年的时间,尽管2014颁发过一次菲尔兹奖,但说实话,在这四年的时间中,优秀到无以复加肯定能拿到克拉福德数学奖的其实成果并没有。
2014年的菲尔兹奖得主的成果也都并非完整的解决了某个问题,相比较那些获奖者解决的问题,他们在以往对数学的贡献才是关键的。
可相比较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更注重完整的成果一些。
而在此基础上,完整的解决掉了eyberry猜想的徐川毫无疑问落入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科学委员会组织的眼中。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的数学猜想。
尽管它的名声不显,远不如弱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希尔伯特二十三问这些排名近似的猜想大。
但在难度方面,eyberry猜想的难度在这些问题中完全可以排进前三。
日不落国的皇家学会会员ebdavies教授等人曾称这个问题为“极为困难”的问题,可见它的难度名不虚传。
相对比那些对以往的数学贡献,而完整的eyberry猜想无疑更让瑞典皇家科学院科学委员会重视。
但不得不说,徐川的年龄实在太小了,以至于瑞典皇家科学院科学委员会在二月份普林斯顿交流会后一直争论到了五六月份。
当五六月份的克拉福德数学奖定下来的时候,徐川在天文学界的研究出来了。
他观测和计算到了参宿四这颗红超巨星的天体内竟然存在着另一颗伴生恒星。
这对于当时的天文学界来说无疑是最爆炸的消息。
尽管按照以往天文界的判断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从未有人观察到过这类恒星。
因为大质量的恒星在晚年时会进行膨胀,哪怕是周边有伴生恒星,也会被吞噬而跌落进母恒星的内核中。
这种被晚年恒星吞噬,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运行轨道的伴生恒星,存在的概率理论上来说实在太小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伴生恒星被晚年的大质量恒星包裹住后,要想再通过普通的天文观测手段观测到,难度就一下子增大了无数倍。
如果不是徐川利用xueyberry定理精算天体参数的方法完成了计算,恐怕人类要发现这颗伴生恒星不知道要多久。
或许一直到参宿四超新星爆发都发现不了。
这很正常。
因为晚年的参宿四,体积和直径依旧是在不断扩大的,而随着外围氢包层的扩大,伴生恒星隐藏的位置就会越来越深。
现在能观察到的一些异常数据与天文现象,或许在未来就观测不到了。
而这一发现,瞬间就让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审天文学奖的科学委员会的教授都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