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是方形的。”
“这明明是网状的呀。”
这下让所有人都炸开了锅,每个人看到悬浮在空中的这东西都不一样,讨论了半天,就没有一个一样的,甚至同一个人换了个角度看石板,那眼中的形态也会改变,眨了眨眼睛都可能入眼的形态发生变化。
这种超自然的存在,不仅仅只是在眼中看上去不同,当敢死志愿者用尺子测量的时候,也同时出现了不同的状态。
这石板是长方体,因为它具有长方体通俗意义上所有的长宽高,边长也是相互垂直,用尺子可以轻而易举的测量出其长宽高。
这石板又是几何定义上的圆形,在测量长宽高的同时,又能测量出其直径和那标准的圆边。
同样的也能测出短棍形状、网状,甚至更复杂的几何造型。
它,是个叠加态。
它是真实的存在的,同时可以被测量出其他形状,相互叠加的,又无法用现在语言具体精确描述,这是一种颠覆所有人想象的物件。
不过这并不是只能用不科学解释的神学问题,如同波粒二象性,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
这意味着经典的有关“粒子”与“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范围内的物理行为的能力。
比如在做双缝干涉实验的时候,观测会直接影响最终结果
当探测装置打开时,电子以粒子状态穿过狭缝,后屏幕监测不到波干涉图样;
探测装置关闭时,电子同时通过两个狭缝并产生波干涉图样。
换句话来说即当电子置于观察之下时,粒子与波的双态叠加,会坍缩成确定的单一状态;反之,当电子未被观察时,它一直处于粒子与波的叠加状态。
量子的叠加状态原理认为,虽然我们不清楚某一物体的状态,但只要我们不观察,实际上它同时处于所有可能的状态。
它们只是一团模棱两可的可能性。
测量活动本身,让它们电子的状态落入唯一状态粒子或波。
每当物理学家们在量子水平上对物质进行测量,物质的粒子波叠加状态就坍缩了。
事实上,正是测量本身破坏了叠加状态,迫使电子落入单一状态,这个石板在这种充能的情况下,也可能就处于这种叠加状态,它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想象,而当其他人看它的时候,它在观测者的眼中会坍缩成一种固定形态,而这种形态并不稳定,随着观测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