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总有人要买单,而买单的,往往是我们这些最底层、声音最小的人。”这条评论获得了数千个点赞,道出了许多骑手的心声。
另一个骑手用自嘲的口吻拍了个短视频,画面是他和几个同行蹲在马路牙子上等单,配文是:“以前是‘骑手’,以后怕是要成‘歇手’咯。”苦涩的幽默背后,是深深的无力感。
还有骑手在评论区算起了细账:“我一单跑三公里,爬六楼,到手五块八。平台一罚就是一个亿,这得是我们多少兄弟风里来雨里去、闯红灯(当然不鼓励)、被投诉扣钱才能凑出来的天文数字?”这种对比,加剧了他们的不公平感。
然而,并非所有骑手都只是在抱怨。在一些相对小范围的、熟识的骑手群里,也有更复杂的讨论。
有骑手私下说:“其实之前那种补贴,我也觉得不正常。为了抢时间,路上风险大增,平台还不断压缩送餐时间。单子多是多了,但人也累得快散架了,而且单价其实没怎么涨,就是靠量堆。
现在这样,如果能逼着平台改善一下我们的待遇,别总压榨我们,也许也不是坏事?”但这种声音很快被更直接的生存焦虑所淹没。
更多骑手则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他们清楚平台的某些行为有问题,但也切实依赖平台生存。他们不希望行业乱象丛生,但也恐惧任何变动会影响自己脆弱的收入平衡。对于监管的处罚,他们不知道该支持还是反对——支持,怕饭碗不保;反对,又似乎认同监管所说的长远健康。这种撕裂感,让他们在喧嚣的舆论场中,往往选择沉默,或者只能发出最直接、最朴素的生存呐喊。
他们的心情,正如一位id叫“负重前行”的骑手在群里发出的那段话:
“说那么多有啥用?我们就是螺丝钉,平台这台大机器怎么转,我们就得跟着怎么动。现在机器出故障了,要检修,最怕的就是把我们这些螺丝直接拧下来扔掉。
家里老婆孩子等着吃饭,孩子等着交学费,我们能怎么办?只能盼着这风波快点过去,盼着平台别太狠,盼着单子别太少……心里乱得很,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这股席卷骑手群体的恐慌浪潮,并未局限于圈内,而是迅速向外扩散,强烈冲击着那些原本摩拳擦掌、准备投身于此的“准骑手”们。
他们可能是刚刚告别校园、在求职市场中屡屡受挫的毕业生,可能是厌倦了工厂流水线枯燥节奏、渴望更“自由”工作的年轻工人,也可能是从家乡来到大城市、正在寻找第一份落脚点的谋生者。
此前,各大平台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月入过万不是梦”的诱人标语,以及他们亲眼所见的、骑手们忙碌穿梭的身影,共同编织了一个关于勤劳致富的梦想。许多人已经下载了app,看好了电动车,甚至加入了几个“新手骑手交流群”,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便正式上路。
然而,监管处罚公告如同一盆冰水,紧接着老骑手们群聊中的恐慌、短视频里的无奈与自嘲,更是将这盆水彻底浇透。他们如同站在岸边观察潮水的人,还未下水,就已看到了前方汹涌的暗礁。
“城西骑士联盟”群里,那些关于“单价要降”、“单量要少”、“考虑转行”的每一条讨论,都像一根根针,扎在他们敏感的神经上。他们迅速从满怀期待的观望者,变成了冷静甚至悲观的风险评估者。
“幸亏还没买车!”一个网名为“徘徊的起点”的用户在某个招聘帖下留言,“本来都跟家里说好了下周就去提车,现在看这情况,还是再看看吧。别车贷还没还完,活儿先没了。”
另一个准备入职的“准骑手”在贴吧发帖求助:“求助各位大佬,现在这情况还适合入行吗?看群里老哥们说得太吓人了,我心里直打鼓。”来就是49年入某某!”“行业寒冬要来了,先去干点别的稳当的吧。”
那些曾经活跃的、以介绍新人入行为目的的“骑手招募群”,热度骤然下降。管理员发布的招聘信息下,不再是热情的咨询,而是充满了质疑:“现在单价怎么样?”“保证每天有那么多单吗?”“平台会不会马上降薪?”许多已经报名的“准骑手”开始悄悄退群,或者直接删除了招募人员的联系方式。
他们迅速计算着得失:购买电动车和装备的沉没成本、可能面临的收入锐减风险、以及老骑手们描述的“累死累活却赚不到钱”的前景。
相比之下,工厂虽然枯燥但收入稳定,其他服务行业虽然辛苦但至少需求不减——这些原本被他们试图逃离的选项,此刻似乎又重新具备了吸引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