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陛下恩典。”妟隼笑吟吟的。
对辛屈的看中,显得十分开心。
辛屈微微颔首,解决了延安的定位问题,以及核心城市区域的选址之后,就是要准备抽调屯戍兵马过来。
只是这一次从哪里选人
辛屈有点犯难了。
“对了。”辛屈看向妟隼问,“你们妟氏的族人,有没有联系你打算过来的”
妟隼闻言一愣,沉吟了一下说:“确实有些庶子想来。不过,近来他们似乎都前往了兖州晒盐为生。”
辛屈默不作声的微微颔首。
妟氏与巫小叶不同,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战团出身的,妟鸠也还活着,有他这个大家长在,他并不想让子孙继续呆在西边,而是选择了南下,并且在沿海将庶子们安置下来。
至于原因嘛,盐。
燕国的盐,走的是终端课税制度。
即,所有盐不管来历,反正只能在盐店内上架,你卖多少钱,朝廷不管,朝廷只管在每年批下来的均价基础上抽税。
比如,北京临海,所以盐均价为一斤十文钱。
那么盐店就是根据十文钱抽一半的税也就是一斤抽五文钱。
北京盐店想要卖出去不亏本,就得按照二十文卖。
而所有的盐,必须在盐店里买。
盐店外买卖的,都是走私。
会有一个规定数额,超过十斤盐,就判定走私。
十斤以下为罚款,二十倍起罚,钱不够,那就只能贬为奴隶,发卖出去补偿。
而走私的话,不好意思,查到走私,不管是地方官还是地方勋爵,只要牵扯了流向的,直接贬官,而亲自做买卖的人,与其相关的亲族,直接夷三族。
辛屈才不管你盐从哪里来,反正在他只管抽税。
这也就导致了燕国这边的盐业发展比较特殊,那就是燕国产地的盐在打价格战,在卷质量。
而做买卖的,就轻松多了,只要将生产出来的盐,拉到盐店,挂牌上税,就能源源不断的有钱进来。
但不管如何,盐始终是刚需。
妟氏家大业大,人口多,子孙需要安置,也就不得不去干这些活了。
而且,多少也会牵扯一些私盐的活。
比如,往辽东卖。
幽州查得严,海运到辽东,只要过个钞关,兖州盐就变成了辽东盐,然后通过本地的勋爵往外散货。
谁让这群辽东勋爵的免税特权还未过期呢!
最少的都剩下是十年时间。
想到这里,辛屈打消了拉妟氏过来的想法。
妟氏已经涉及盐业了,若是再搞下去,保不齐钱粮齐备,到时候他们若是支持辛蕨为国君……
辛屈都不敢想,就在河北腹地的妟氏,能爆发多大的能量。
既然动不了妟氏。
那就只剩下一个方向了。
辛屈又交代了妟隼几句,定了发展基调后,转身回了营帐,然后修书一封去辽东。
让耶律炊与丁盐,开始从长白山招募濊貊族群下山。
延安大发展,需要他们的努力。
濊貊族群主要是渔猎。
到了延安这边,他们只可能保持耕种与狩猎,而狩猎对象,就是山里的夷狄了。
“希望濊貊族群能来个两千户。只要有了两千户,燕国在西陲的发展,也就稳了。”
辛屈想着,然后将目光落在了天水,看着上边的“秦”字,辛屈陷入了沉思。
“秦觞这家伙,怎么处理好”</p>